Castleman病

会员80405704 0 已回复
患者女,32岁,(一)2012年12月发现胸前上纵隔肿瘤,2013年1月7日全麻下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型castleman病改变。2013年1月28日做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双侧腋窝、双侧颈部、双侧腹股沟均有淋巴结肿大现象。2013年4月5日,又次做双侧腹股沟彩色超声检查,有增长。(二)已有5年过敏史,过敏原:蟑螂、蒿/矮豚草、海鲜、坚果、牛羊肉、黄豆、面粉/小麦、多种水果、柏榆梧桐白蜡/柳/桦/栎/杨/桤/榛。检查免疫球蛋白,其中*免疫球蛋白E结果为1010.00 高出正常值十倍多。近三个月才系统治疗。(三)带状疱疹已经有8年,每年在身体同一部位都要起带状疱疹510次,无规律,一直没有过系统治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张自翔 主任医师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您好!局灶型Castleman病最好是手术切除,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则要考虑放化疗。不知道您是否有出现不适的症状,如发热、乏力或是各系统的表现?若是没有症状,化验指标也正常,则要定期复查,若淋巴结持续肿大则应该取活检。建议可以服中药治疗,根据您的体质进行辨证论治,配合化痰散结的药物,有良好的疗效,另外对过敏体质及带状疱疹发作也有一定的改善和抑制,建议您可以周三上午来我院国际医疗部特需门诊就诊,地址为东城区东四北大街279号(地铁5号线张自忠路站南300米)采取预约挂号方式,病人较少,环境舒适,注重隐私,取药快,收费方式与东直门医院本部相同,预约电话:84012662。
有用0
相关问答

房颤ST段压低可能是提示有心肌缺血。
房颤患者ST段压低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建议患者要及时发现原因。ST段压低与冠心病有关,所以要及时进行病因治疗。房颤是一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比如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建议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st一t的变化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同时也会引起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心脏st一t的改变是从心室除极后到负极的起始,t波代表着阴极心电的表现,这二者在心电图上的表现都是在正常范围之内,超出了这个数值就是st一t的变化。神经性循环乏力是神经功能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它会影响到心脏的传导和其它功能,严重者还会引起心肌梗塞。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肿瘤患者CA199持续升高,需要进行全面复查,以防病情复发。CA199是一种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正常值小于37U/mL。
CA199升高多见于胰腺癌、肝癌、结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但是胆管阻塞,胆囊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也可出现一过性升高。所以CA199偏高,要定期复查,需结合其他症状及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建议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累,忌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多喝水。定期复查。

李明副主任医师外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要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意思是指起源于窦房结的心率大于100次/分,可能是功能性原因,也可能是心脏的供血不足、心肌炎等器质性原因。如果是心脏的供血不足,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心肌炎要使用抗菌素控制感染,营养心肌。患者日常应该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注意休息,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st段改变是否严重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具体内容如下:
st段变化的严重性主要看st段变化的种类,st段的变化并不具有临床上的意义,因此一般称为非特异st段变化。st段水平下移和下斜形下移,都说明有严重的心肌缺血。st段呈弓形上升,说明是急性心肌梗塞,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病人可出现持续性心前区和后背部疼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心前区紧缩感甚至牙疼,耳部痛,或主要有恶心呕吐。
疼痛症状出现后,病人舌下含硝酸甘油或丹参滴丸的症状未见明显减轻或无减轻。此状况提示病人应及时进行冠脉造影,越早的进行治疗,患者的恢复情况就会越好。另外建议平时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烟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少熬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