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八症起源与索引
(学术部 刘育林 )
目录:
《黄帝内经》 索引
《伤寒杂病论》索引
《中医学》 索引
·························整体观念
·························恒动观念
·························辨证论治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诊法辨证
·························体质学说
关于体质,百家争鸣
·························国外体质学说概略
《黄帝内经》索引:
《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典籍。而八纲辨证是中医学诊断与治疗疾病的纲领,大多数人都认为八纲辨证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皇帝内径》中最初并无八纲及八纲辨证成套体系。只有八纲及八纲辨证的一些散在性的小论述,可谓八纲辨证的原型或雏形吧。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曾有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这已经是八纲辨证的阴阳总纲了。又如“沉浊在内,浮泽在外,则从面色辨别表里。皮毛者,肺之合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提示了皮毛为表,脏腑为里。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还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都是一对对辩证对立统一规律。不但是最早对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的详解,也揭示和强调了八纲辨证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八纲辨证源于《皇帝内经》无疑。同时,《黄帝内经》是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皇帝内经》中细述了体质形成的各种因由,如“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的个体差异因素;囊括地理和气象等因素的自然环境,是体质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其生命过程必然受到整个物质世界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人生活在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中,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性必然使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群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适应性变化,因而东、西、南、北、中等五方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特征也就各不相同;先天的性格遗传,即心理倾向,人的心理特征划分体质类型 《灵枢·论勇》中根据人格心理特征在勇怯方面的典型差异,将体质分为“勇”和“怯”2种类型,并论述了“勇士”和“怯士”2种体质类型的人在外部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脏腑组织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素问·血气形志》中还根据心理特征的差异,将体质划分为5种形志类型,即体质的“五形志”特征:“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乐志苦”、“形数惊恐”。
后天涵养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是饮食五味、社会环境,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认为长期的饮食习惯可影响群体体质,是形成地域人群间体质差异的重要原因。还有年龄因素:随着生命过程的展开,体质也会随着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到了老年,《灵枢·营卫生会篇》亦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发病,这是由于体质因素决定的; 此外,体质还会因性别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以肾精肾气盛衰为主,论述了在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这个生命过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男八女七”的个体体质的差异,男性每个过程的周期要比女性的长,并且提出男性的衰老始于肾,女性的衰老始于阳明的观点。《灵枢·五音五味》在概括女子体质的特点时明确指出:“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即认为妇女因为有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数脱于血,因而体质特征是气盛血虚;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发展变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饮食结构等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因此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类的体质就自然表现出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的变化趋向。《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观察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现象。
此外,《素问·疏五过论》中还指出,由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形成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体质的形成和改变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些曾经历过“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的人,很容易出现体质虚衰的情况,“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精气竭绝,形体毁沮”。也就是说,从优越到衰败,从富有到贫穷,只要是波动起伏较大,都会影响到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是《皇帝内径》中思想精髓,也是中医历来“防重于治”的健康价值观,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疗已经发生的严重疾病,而是在于还没有疾病的时候预防性治疗即防治疾病,不让疾病有发生发展的机会。正所谓“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以,史上也有传说扁鹊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 “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能起死回生,尊我为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中医之道,防病重于治病的同时,防治均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因症施调”。总体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其中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故此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并总结出生命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变化的结果。人类产生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既是自动体系,又是开放体系,它必须和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所以,中医总体原则中有“恒动观念”一说。众所周知,人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没有气化运动就没有生命活动。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血气形志》),“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将导致不良后果,所谓“至数之机……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问,天元纪大论》)。总之,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又在自然界中生存。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灵枢·行针》中,也有根据阴阳之气盛衰的不同以及不同类型的人对针刺得气反应的不同,将体质分为“重阳之人”、“颇有阴”、“多阴而少阳”以及“阴阳和调”4种类型。并且有对他们所处时代的 “今时之人”关于健康保养方面的记录,如:不善于调养,嗜欲耗精,不知守神,往往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同样,提出了解决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与时代没有关系,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中,或多或少会受到致病因素的侵扰,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增强体质外避六淫与七情不过。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心态平和,把握阴阳,劳逸结合,顺应四时及五行规律,调息养生,把治未病的观念贯彻于整个人生。如同防范许多安全与意外事故一样,健康更需要防范于未然。
(待上传)
擅长疾病:饮食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