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切求助治疗吉兰巴雷综合症的最佳治疗方案!

会员6537841 70 已回复
全部症状:
我母亲有70岁了,两个月前感冒后来到医院就诊,做了全身检查,查不出来。一个月后身体没力气,出现吞咽困难症状,赶快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吉兰巴雷,用了半天球蛋白不见好转,接着用激素还是不行。目前呼吸困难,都用上呼吸机了。


治疗情况:现在把我目前治疗的病例上传,希望医生能给出更好的治疗方法,非常感谢!
病历特点;1,老年女性,亚急性起病,2间断性头痛10余年,平素口服脑宁治疗。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 心病等疾病,没有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 3患者于2011年5月20号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全头部闷痛感,伴头晕,恶心,呕吐,多次口服汤药(具体不祥)及输液治疗,治疗效果差,于2011年6月15号就诊于平遥县人民医院行头部CT及MRI未见异常,查血钾减低,给予补钾,静点活血药物治疗。症状未缓解,于6月22日出现四肢无力,渐加重,6月25日出现排尿障碍,在当地留置尿管,7月7日转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食欲差,大便三天一次。 4.查体:T36.8摄氏度,BP139/63mmHg,P94次/分,R20次/分,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腹部触诊无明显异常。神经科查体:语言流利,高级智能粗测大致正常,双瞳孔等大、圆,对光反射灵敏,咽反射存在,余颅神经大致正常,四肢肌张力低,左上肢近端肌力3级,右上肢近端肌力3+级,双上肢远端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双下肢远端肌力2+级,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双侧病理征(—)。颈部水平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全身皮肤触觉减退,痛觉正常,跟-膝-胫实验不能完成。 5辅助检查:血生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1.7.7):K+3.25mmol/L。 头颅CT(平遥县人民医院,2011.6.15)示:未见异常。 头颅MRI(平遥县人民医院,2011.6.15)示未见异常。入院诊断: 四肢无力原因待查 吉兰-巴雷综合症? 副肿瘤综合症?检验检查 2011-07-08 血生化:谷草转氨酶18.5IU/L,谷丙转氨酶17.0IU/L,钾3.52mmol/L,钠135.1mmol/L,氯98.5mmol/L,乳酸脱氢酶165.5IU/L,白蛋白38.9g/L。红细胞沉降率23mm/h 贫血系列:叶酸 2.68,铁蛋白79.2ng/ml,维生素b12 398mg/L 血常规,凝血系列,肿瘤标志物,传染病系列未见明显异常。胸部正位片示:左上肺阴影,伪影可能?肌电图检查(2011-07-08)结果显示:左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运动著),左腕管综合征,做三角肌,股四头肌,胸锁乳突肌,舌肌均可见自发电位,重频刺激未见异常。 2011-07-11 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清晰,潘(Pandy)氏实验阳性(+),白细胞计数7乘以10的六次方/L,红细胞计数26乘以10的六次方/L(压力95mmH2O) 脑脊液生化:蛋白1.40g/L ,糖4.03mmol/L,氯115.5mmol/L腺苷脱氨酶1.0IU/L,肌酸激酶1.0IU/L乳酸脱氢酶31.7IU/L,谷草转氨酶21.1IU/L,谷丙转氨酶0.3IU/L。 2011-7-15腹部彩超:左肾含液性病变(囊肿可能)肝,胆胰,脾,右肾及门脉未见异常。 2011-7-19红细胞沉降率107mm/h 2011-8-4 红细胞沉降率35mm/h 2011-8-3 肌电图检查:左上下肢,右上肢周围神经损害:F波100%;重频刺激未见异常。 2011-8-4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李存江主任会诊,诊断上考虑:感觉运动神经不除外。 2011-8-9 骨扫描: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异常。用药方案: 2011-7-8 1营养神经治疗(维生素B1 100mg Qd,甲钴胺500ug肌注Qd,三磷酸腺苷40mg po Tid)2对症:抗感染, 2011-7-13免疫球蛋白22.5*5d 2011-7-19甲强龙500mg*3d 250mg*3d 120mg*3静点 48mg*7d 40mg*7d余补钙,补钾,营养支持,等。 患者因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目前查体,气管切开,呼吸机持续辅助呼吸。神情,双瞳孔等大,圆,对光反射灵敏,咽反射差,四肢肌张力低,左上肢近端肌力3+级,右上肢近端肌力4级,双上肢远端肌力4+级,双下肢近端肌力2-级,双下肢远端肌力1级,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双侧病理征(-);四肢末端(肘,膝以下)针刺觉减退。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林献 医师 章台镇北胡帐村卫生室妇产科 一级丙等
擅长: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
已帮助用户: 232073
指导意见:治疗除正常的激素治疗后降减激素的同时可逐步的用可逐步的用中药(中药含然激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替代激素,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营养神经,中西医结合扩张微循环使受损残余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预防病情继续发展。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经恢复其功能并使体内产生抗致病病毒抗体预防复发达受损神经再生修复获得早日康复、。
有用0
关注
谢胜利 医师 北京永寿中医医院内科 其他
擅长:治疗脑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疾病...
已帮助用户: 15934
吉兰巴雷综合症是一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慢性损害神经根及中枢神经的疾病,其病发严重时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危机生命,属免疫性疾病,大多属病毒感染所致。早期的治疗多以激素及蛋白疗法治疗,只能控病继发不能恢神经,且过多的用激素治疗会损害人体免疫而复发,并导致原受损神经再度损害。治疗不当,延误治疗,受累神经会因缺血而发生变性,过了治疗期遗留症状终生相伴。治疗方案:治疗除正常的激素治疗后降减激素的同时可逐步的用可逐步的用中药(中药含然激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替代激素,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营养神经,中西医结合扩张微循环使受损残余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预防病情继续发展。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经恢复其功能并使体内产生抗致病病毒抗体预防复发达受损神经再生修复获得早日康复、。需帮助请发病历及化验结果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格林巴利综合症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恢复期。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神经脱髓鞘病变容易导致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继而使得肢体活动不方便。经过正规的功能训练和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健康,回到家庭和社会。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神经损伤比较严重,可能会留下少部分肢体功能障碍。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一旦发病,就会有更多的症状,并有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首先,该病非常的危险,虽然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肌肉力量的衰弱,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会有全身肌肉无力的表现,甚至会出现呼吸肌无力、呼吸困难、窒息等情况。其次,吉兰巴雷综合症发展很快,通常2个星期后就会达到高峰,有些病人会长期存在神经功能紊乱,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感染、低血压、心律不齐等并发症。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症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表现以四肢对称型松弛肌虚弱为主,从远侧逐渐发展到近侧,或从近侧到远侧,多先从下肢到躯干肌,再到脑神经。病情较重的病人,会影响到胸膜和胸膜,造成呼吸肌瘫痪,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则会造成生命危险。部分病人会出现烧灼感、麻木、刺痛等身体的不适,这种情况比较轻微,呈现出“手套”状的状态。有的病人会表现出皮肤潮红、出汗增多、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尿便障碍等。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治疗以预防呼吸衰竭、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为主,可给予患者抗感染、加强呼吸管理、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交换治疗有效。
治疗包括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及康复治疗等。而我国主要推荐的治疗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为主要治疗手段。搭配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的方法,进行个体化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针对可能预后不良的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处理并发症。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一般情况下,吉兰巴雷综合症指急性特发性神经炎或者神经根炎,可进行药物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通常来讲,吉兰巴雷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的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感觉障碍,而它的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是特别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有关系。对于处于急性期的病人建议及时就诊,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尽早应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同时也可以考虑用血浆交换治疗。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病变及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症状为肌无力,多于数日至2周发展至高峰,常见类型为上升性麻痹,对称性两腿无力。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