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有高血压高压达到150,现在还没有吃

会员65161246 43 已回复
我爸有高血压高压达到150,现在还没有吃过任何药物,那么喝香蕉谁管用吗
医生回答共5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玉焕 私人营养师(暂不发布)其他 三级乙等
擅长:恶性营养不良病,维生素A过多病
已帮助用户: 10106
健康指导:您好,根据你说的情况来看,可以是可以,但是作用不大,平时饮食上均衡有规律,多喝水以促进代谢,多休息尽量不要熬夜,多吃水果蔬菜等,适量少吃高热量的食物,比如高脂肪、高糖的,,适量多运动,都是有帮助的
有用0
关注
王英 医师 南韩村卫生室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急性上呼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胃炎
已帮助用户: 4212
问题分析:您好,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疾病的发生跟饮食,生活习惯,环境,体重,遗传等有关,一般需要终身用药治疗并合理饮食,香蕉水没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意见建议:建议尽早用药治疗,药物可以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一定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不要喝酒,多运动,不要熬夜,祝您健康
有用0
关注
陈闯 医师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
已帮助用户: 20229
问题分析:你好,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血压不是太高的话,可以通过减肥改善生活环境等办法观察血压半年的时间,有可能会自愈!
意见建议:但是你父亲的年纪已经40多岁了,不再年轻了,通过饮食等方法对降血压没有多大的作用了,所以应该尽快到当地医院的心血管科就诊,由医生指导诊疗过程!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严格限制盐的摄入量,钠盐有收缩血管的作用,故高血压患者应该控制食盐每日3-5克为宜。含钠高的食物宜少吃或不吃,如酱菜、腊鱼、腊肉、盐蛋等。
意见建议:高血压病人平时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应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肥肉、鱼子、猪内脏、蛋黄,同时要控制饮酒、咖啡及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有用0
关注
孙小明 抚州市养生保健所其他
擅长:肥胖人群营养调理,青少年营养保健,儿童营养保健
已帮助用户: 798
健康指导:血压150算是有点危险了,不知道你爸爸的血压下限是多少,这个下限数值也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而且你得随时注意你爸爸的反应,如果确实血压一直维持这个水平,那就不能只通过食物疗法来进行降血压,而是得靠药物辅助了,否则,很容易引发其他血管方面的疾病。
有用0
相关问答

血压明显高于正常水平。需要控制好血压,以避免引起慢性并发症。可以去医院的心内科看看。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平时不要吸烟或喝酒,少吃腌渍、油腻、油炸和烧烤食物,适度锻炼。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患者高压200通常是比较严重的。
如果高血压患者的高压达到200,病情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在高血压分级中,属于是3级高血压,属于是极高危的情况,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种或多种降压药物,同时要注意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要稳定的降血压。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注意吃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因为高血压容易引起很多并发症。可以低盐饮食,低脂肪饮食,情绪激动。这样的血压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三级了,危险程度比较高,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引起心脑肾的并发症。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这不是高血压症状,而是低血压的症状。可以从饮食方面进行调整,比如纠正贫血以及营养不良,多吃高蛋白的食品,少吃垃圾食品以及零食。还可以多吃补血的食物,如红枣、丹参、阿胶、薏米等。还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加强体魄,才可以使血压回归正常。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压不高,低压高的情况可能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之后会导致大动脉的弹性力比较差,就容易导致低压升高,需要服用一些降压的药物进行缓解,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血压,避免使用一些导致血压波动较大的药物或食物。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通常情况下,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当患者出现血压为160/110mmHg的情况时,一般是高血压的情况。
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如卡托普利片、盐酸依那普利片、卡托普利片、盐酸依那普利片、卡托普利片、盐酸依那普利片,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用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