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原发性高血压,换过主动脉瓣

会员54044430 30岁 已回复
我是原发性高血压,换过主动脉瓣现在每天服用盐酸咪达普利片5毫克,现在高压145低压95有什么问题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文广 副主任医师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
已帮助用户: 2063
问题分析:你年龄不大,更换主动脉瓣的原因是先天性的二叶主动脉瓣么?
意见建议:你的血压还是偏高,建议把药物加量或增加一种降压药。
有用0
关注
姬忠凯 主治医师 安阳县总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类癌,大肠癌,结肠癌,肝癌,肺癌,贲门癌,食管癌,...
已帮助用户: 1463
问题分析:理想血压低于 120mmHg/80mmHg正常血压低于 130mmHg/85mmHg正常高限 130-139mmHg/85-89mmHg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mmHg/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mmHg/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 》=180mmHg/>=110mmHg
意见建议:不管是正常人,还是你做手术高压145低压95都是不正常的。换过主动脉瓣更得把血压控制好。
有用0
相关问答

孕妇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会遗传给胎儿。
通常情况下,在医学上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而对于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原因,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情况有可能会遗传给胎儿的情况。若是孕妇患有原发性高血压,需要到正规的三甲医院进行检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或者是预防。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原发性高血压的人能怀孕。
原发高血压能怀孕,建议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个人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血压的平稳。如果孕妇患有重度的高血压,可以适当的进行治疗,可以减少患上脑卒中的几率,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将孕妇常用的药品改成更适合孕妇的药品。高血压患者要有妊娠的打算,要事先告知医师,由医师来决定是否要改变用药,以及在妊娠之前能不能稳定血压。孕妇患有轻微的高血压,建议孕妇在妊娠期间使用一些相对安全的药物,可以缓解轻微的慢性高血压,是否会减轻孕妇的预兆,儿童的患病率尚不明确,先兆子痫是孕妇特有的一种,也称为妊娠综合症,也称妊娠综合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在临床上属于非常常见的一类疾病。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和中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不易察觉。一旦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往往很难控制,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早期高血压患者常有心输出量增加,提示心输出量增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之一,可能是交感兴奋和儿茶酚胺类活性物质分泌增多所致。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舒张压高和原发性高血压两者一般不能混淆。
原发性高血压指的是继发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收缩压升高指的是舒张压大于90mmHg。舒张压分为三个等级,即高血压病三级,一级高血压90-99毫米汞柱,二级高血压100-109mmHg,二级高血压110-110mmHg,舒张压高和原发性高血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可混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平时应注意食用清淡、低油脂的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原发性高血压其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
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需要遵医嘱应用有关降压药物,使血压得以顺利控制,唯有把血压稳定地控制住,才能降低某些并发症,与此同时,降压药物也不能随便停服,必须定时服药,而在饮食上也必须以清淡饮食为原则。不吃油腻高糖的食物,还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有利于控制病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首先,遗传原因,在所有的人群中,60%以上的人都有过家庭史,现在一般都是由多个近亲遗传组成,30%-50%的人都有这样的家庭背景。
心理和外界的原因,长时间的紧张、焦虑、不良的视力等都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年纪在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其发病率会随著年纪的增加而增加。由于饮食不均衡,摄入过量的钠、钾、过量的酒精、过量摄入的饱和脂肪酸等会导致高血压,而抽烟则会加快血管粥样硬化,成为血液中较高的风险因子。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