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公吵架过后很生气,很伤心,现在胸闷,心慌,气短...

匿名 38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和老公吵架过后很生气,很伤心,现在胸闷,心慌,气短,已经2天了,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心电图没什么异常,但我自己偶尔会感觉到心脏会时不时的异常跳动,好行很急 的跳几下就又恢复正常了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该怎么调理一下,吃舒肝理气的药还是吃调养心脏的药。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马汝华 主治医师 日照市中医医院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眩晕,头痛,失眠,中风,抑郁焦虑症,心悸,冠心病,...
已帮助用户: 35
问题分析:从您描述看属于青年女性,因情绪波动导致心悸、胸闷症状,您到医院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主要还是考虑情绪激动的应激状态下,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
意见建议:建议您平复情绪,多休息,可以听一些较舒缓的音乐平复情绪,暂不建议药物治疗,祝您健康!
有用0
杨佳志 医师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
已帮助用户: 3273
病例分析:你好,可能存在心律失常,建议继续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明确是哪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进一步明确诊断。进一步指导治疗。
意见建议:建议继续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明确是哪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进一步明确诊断。进一步指导治疗。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我初步做出上述判断,但为明确诊断,还希望您到正规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希望能对您有帮助,欢迎您再次垂询。
有用0
相关问答

应注意冠心病和心绞痛引起心肌缺血和紧张的可能性。它也可以在神经官能症中找到。诊断需要到心血管内科进行心脏颜色、心电图等检查,以及心肌酶检查。平时,应该注意确保心态稳定、乐观和满足,避免紧张和焦虑,不要生气和生气。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主要考虑是心脏供血不好,或者是呼吸系统炎症,体质虚弱,气血不和等原因导致的,平时多休息,规律饮食,避免劳累过度,注意测量血压,检查一下血糖,血红蛋白,看看是否正常,最好是看一下呼吸内科,或者是心脏内科。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无论是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出现胸闷气短、心慌,主要考虑有心脏、肺部疾病。最快的快速缓解的方法主要还是进行休息,只有休息才能够减少心脏肺脏的做功,降低心脏肺脏的负荷。如果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还需要使用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冠脉循环的药。如果是由于肺部疾病所引起的,需要进行吸氧,特别是高浓度的氧气可以改善机体的缺血缺氧,也可以快速缓解心慌、气短、胸闷的症状。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慌、胸闷气短是否需要用药,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若为生理性原因所致,一般无需用药,若为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则建议及时用药。
通常生理性的心慌、胸闷气短常出现于剧烈运动、情绪异常的情况下,若无其他异常症状,适当休息后即可改善。但若患者存在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问题时,则建议用药来干预。低血压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地塞米松片、盐酸米多君片等药物,可平稳血压。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服用参松养心胶囊来改善症状,该药可改善心脏传导、改善心肌供血及心室重塑功能,从而缓解患者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慌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问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燕主任医师中医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常见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肺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擅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眩晕,耳鸣,失眠,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水肿,尿频,便秘等。

心慌气短、胸闷可能是心系疾病、肺系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心慌气短、胸闷要考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房颤、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室速等心系疾病,首先要做心电图的检查,确定原因后进行相应的治疗。应用最多的是氯吡格雷、利多卡因、地高辛、美托洛尔、盐酸普萘洛尔。还可能是肺系疾病,比如肺心病、肺纤维化晚期、慢性阻塞肺急性发作等。治疗上可以选择抗炎、解痉、平喘等药物。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阿莫西林、多索茶碱、甲泼尼龙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主要有:
1、冠心病,这种疾病会引起胸闷、心慌、气短。
2.心律失常,如房速、室速等,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可导致胸闷、心慌、气短。
3.心力衰竭,许多疾病在晚期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衰会导致心慌气短,呼吸急促,并伴有活动耐量降低等。
4.还有一些更年期妇女,会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需要做好心脏彩超、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