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莱姆病是什么?

会员48235564 26岁 已回复
我姐姐前几天跟我诉苦,她不知道怎么得了神经莱姆病,不知道怎么怎么回事。我对这并没有多少了解,所以想了解一下.谢谢什么是神经莱姆病啊?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斌 医师 四川省荣县长山镇人民村卫生站内科 一级丙等
擅长: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 10725
问题分析:你好!莱姆病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人畜自然疫源性、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的蜱媒传染病。 神经系统可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舞蹈病、脑神经炎、运动及感觉性神经根炎以及脊髓炎等多种病变,但以脑膜炎、脑神经炎及神经根炎多见。病变可反复发作,偶可发展为痴呆及人格障碍。
意见建议:莱姆病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在BSK培养基中于30~37℃条件下生长良好。携带BB的硬蜱叮咬人,而导致感染,引起临床症状。此病菌对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红霉素类敏感,一般预后较好,但也有复发和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有用0
关注
叶成若 医师 和平县中医院内科
擅长: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动脉硬化症,喘息样支气管炎,肺...
已帮助用户: 11
问题分析:神经莱姆病(LD)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人畜自然疫源性、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的蜱媒传染病。少部分患者可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神经系统可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脑神经炎、运动及感觉性神经根炎以及脊髓炎等多种病变,但以脑膜炎、脑神经炎及神经根炎多见。
意见建议:现在主要是要了解她的症状、体征,这样才好诊断。
有用0
相关问答

莱姆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是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反应为主的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综合征。
莱姆病的潜伏期为3~32天,平均为7天,主要特征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三期,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期为局部损害期,主要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播散感染期,患者可在数周或数月内发生间歇性症状;三期为持续性感染期,即晚期感染。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吃一些高纤维食物是会有帮助的,鸡蛋大豆也是可以适量的多吃,二上注意饮食清淡,运动必须要适量,忌烟酒、戒辛辣和咖啡。此病饮食宜吃清淡的食物;平时注意低盐、低脂肪的食物摄入;高硒元素的食物也是可以多吃一点是会有帮助的。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肿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莱姆病是一种的主要通过蜱来进行传播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伯氏疏螺旋体所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的一种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受损和慢性游走性红斑,皮疹多发于肢体近端及躯干。并且患病初期刚开始为红色的斑疹或略高出皮肤的丘疹,继而逐渐扩大成环形,中心部位可有硬结、水疱或坏死。同时,还伴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蒋卫民主任医师传染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发热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疑似寄生虫等疾病的诊治。

莱姆病是蜱虫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在林区较多见。潜伏期是3到32天,平均为7天。典型的表现为叮咬部位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同时伴有低热,头疼,以及全身乏力等一些感冒样症状。后期可累及,心脏,关节,皮肤和神经系统等。特异性lgM抗体都在游走红斑发生后2到4周出现,6-8周达高峰。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鉴别莱姆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和流行病学史。但是,对于那些缺乏皮疹而有神经、心脏和关节疾病的病人诊断则较困难。burgdorfer疏螺旋体的发现为本病提供了特异性性诊断论据。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