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失眠抑郁焦虑服用九味镇心颗粒个舒眠胶囊对胎儿影响有多.....

会员38016206 23 已回复
孕妇失眠抑郁焦虑服用九味镇心颗粒个舒眠胶囊对胎儿影响有多大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清伦 副主任医师 威县人民医院外科 二级甲等
擅长:脑出血,脑积水,脑瘤
已帮助用户: 306278
指导意见:妊娠期的女性因为正在经历特殊的生理时期,不能轻易使用安眠类药物,妊娠造成的失眠症只能通过脏腑气血功能的调整来加以控制。失眠症可以分为阴虚 血燥型、痰热内扰型和心脾两虚型3类。涉及到这三类失眠表现的调节,方法略有 差异。治疗时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为原则。
有用0
关注
陈巧梅 医师 河间市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泌尿疾病、性疾病
已帮助用户: 71847
问题分析:一般的药物都对胎儿都有不良影响,你应该做个检查,看看胎儿发育不否正常,这次正常的还不能说明问题,你得定期去医院检查,看看胎儿到底是否真的安全了。因为妊娠的前4个月细胞都处于分化的时期,这几个月胎儿最容易发生畸形之类的情况,所以在这几个月内你一定得多留意!
意见建议:建议保留胎儿,定期孕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终止妊娠
有用0
相关问答

问题分析:你好,这个考虑可能是跟服用药物引起的不反应有关系的
指导建议:建议要分散注意力饮食,上面要少量多餐,一天吃5~6餐两餐之间如果想吃的话,可以适当吃一些水果低糖分的水果睡觉前不要吃高热量的食物,要加强体育锻炼,情绪要放松,减少压力。

任正新主治医师其他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58958
擅长:全科、体检分析、检验

服用这类药品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如果患者的焦虑情绪比较明显,比如紧张不安、担心害怕,还有这种警觉性过高、运动性不安的情况,尤其是有些患者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往往会比较痛苦,很难受,在早期可以短期的应用一些西药成分的抗焦虑药等九味镇心颗粒的抗焦虑作用明显的发挥了之后,就可以逐渐的减少这些药物的剂量,甚至是停用。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对于产后焦虑失眠,要尽早就医。
产后情况复杂。如果不需要母乳喂养,可以选择药物、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但很多产妇产后需要母乳喂养,很多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改善睡眠和抗焦虑的药物可以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首选非药物疗法,如心理治疗、环境调节、家庭动员、人际关系调节等。尽力帮助孕妇,让孕妇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平复心情。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失眠、抑郁、焦虑的缓解方法如下:
1.在焦虑和抑郁期间应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首先要减少自己的压力。注意与家人的沟通。此外,焦虑和抑郁症发生后,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
2.平时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最大限度地减少精神压力。空闲的时候去旅行或听音乐看书,有助于减少失眠现象。如果有严重的不安和抑郁症,可以适当咨询心理医生。
3.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症后,也要注意缓解方法。在此期间,尽可能多的和朋友聊天、吃自己喜欢的食物、适当购物或散步等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病情。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焦虑抑郁伴有失眠现象,临床上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口服中药汤剂全面调理。
多因恼怒伤肝,引起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从而上扰心神引起的失眠现象。临床上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能够起到疏肝泄热,辅以安神的功效。亦可以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能够起到疏肝解郁,理气畅中的功效,可以配合酸枣仁,远志,茯神等药物养心安神。同时可以配合中医特色疗法,针灸,推拿,耳穴压豆,耳尖放血及足浴等能够提高治疗疗效。
平时要保持心情上的舒畅,避免过度紧张,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要避免肝郁气滞,气滞化火从而加重失眠的现象。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安静舒适,睡觉前不要吸烟,喝酒喝浓茶等。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失眠焦虑抑郁症从医学上讲,是抑郁症患者同时具备焦虑症状和失眠表现。
抑郁失眠焦虑症主要以失眠为主,表现为易惊醒、睡眠浅表、入睡困难,醒后不易入睡等。
部分患者还会有脾气、性格改变,出现苦恼、烦躁、精神紧张、焦虑等症状,部分患者还有脚心多汗、心悸、心跳快、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但是患者焦虑症状,没有达到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所以就称为失眠焦虑型抑郁症。其实焦虑和抑郁的共病率达到80%以上。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