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您好,我从4月10号开始有发烧现象,体温38.6°C。在...

会员33530149 22 已回复
大夫您好,我从4月10号开始有发烧现象,体温38.6°C。在校医院打了一天吊瓶,大夫给我了感冒清热颗粒和万通感通片。4月12号体温降低,但仍是37°C左右低烧,肚子感觉有轻微肚胀,不停打嗝,而且挺难闻,有一点拉肚子。4月13号去医院,医生好像说我这是胃寒之类的,给我开了藿香正气丸,氢氧化铝片,安乃近和一些我不认识的药总之。但基本上在吃过药之后,拉肚子严重,从4月13号下午到14号早上,拉肚子7次。请问大夫我这到底是怎么了……临近毕业,耽误不得,谢谢您了!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显昌 医师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呼吸系统疾病
已帮助用户: 15939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提供的情况,考虑胃肠型感冒可能性大!
意见建议:建议注意饮食,少吃辛辣食物,建议可以使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铝碳酸镁,思密达等药物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有用0
刘振山 医师 曲周县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肠胃炎,肝硬化,太阳穴痛,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肺...
已帮助用户: 33991
问题分析:发烧你首先是进行体温控制,注意检测体温,可用物理降温配合药物一起治疗。服用药物如布洛芬、白加黑等 进行降温,同时 配合清开灵胶囊或者双黄连口服液,用于清热解毒,降低体温
意见建议:你好,你的情况考虑是胃肠功能紊乱或者肠道菌群失调。治疗上可以口服药如丽珠肠乐,整肠生,乳酸菌片,四磨汤,建议注意增加锻炼,提高胃肠蠕动及消化功能,同时注意生活规律,清淡饮食,注意忌下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有用0
相关问答

孩子出现c反应蛋白偏高发烧时,说明孩子体内有炎症,必须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各项检查,明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宝宝c反应蛋白高发烧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在给治疗期间,不要盲目的滥用药,会给宝宝造成更大的伤害,引起并发症,如果发烧超过38.5摄氏度,可以选择使用的药物退烧,在治疗期间一定要让孩子多喝温开水,这样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丢失情况。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C反应蛋白增高,发烧,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引起的原因不清,可能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受凉以后导致的细菌感染有关系。出现发烧是C反应蛋白增高的表现,是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和调节的。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可以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在感染控制以后,c反应蛋白也会逐渐地恢复正常,体温也会逐渐地下降。如果抗感染3到5天以后,体温没有明显地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的数值也没有明显的下降,还需要考虑有没有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川崎病,结缔组织病等,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c反应蛋白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和血常规一同做,在身体发生感染或者是创伤时会出现升高,并且敏感性高。在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时也是有作用的,一般是细菌感染时它会升高,而病毒感染时一般不升高,这个可以结合血常规共同诊断平时多喝热水,注意保暖,口服消炎,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调理。平时注意补钙,补锌,增强免疫力。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c反应蛋白100多,总是反反复复高烧,而血常规基本上都正常,这种往往是病毒感染造成的,针对这种疾病,只需对症治疗就可以了,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到时间可以自己好的。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C反应蛋白增高,发烧,这种是比较多见的。引起的原因不清,可能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受凉以后导致的细菌感染有关系。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每天锻炼身体坚持早睡早起。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