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小孩刚刚出生没多久孩子每次吃奶的时候就会吐...

会员31972155 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邻居家的小孩刚刚出生没多久孩子每次吃奶的时候就会吐奶而且肚子总是胀孩子经常哭闹就带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新生儿消化道重复症想了解下这个病情的治疗方法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想了解下新生儿消化道重复症治疗方法是什么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淑丽 威县镇中心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宫颈炎,子宫肌瘤,痛经
已帮助用户: 68843
指导意见:你好①重复肠管与其依附的正常肠管切除术:适用于大部分小肠结肠重复畸形及部分胃重复畸形因为重复畸形与正常肠管系同一血管供应本组11例行囊肿与相对应肠管切除然后作肠端端吻合
有用0
关注
谷魁广 卫生室皮肤科 一级丙等
擅长:胃炎、胃溃疡、结肠炎,
已帮助用户: 6509
问题分析:吐奶肚子胀是新生儿消化道重复症的表现症状
意见建议:你好出现这种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听从医生的建议加强孩子的免疫力祝早日康复
有用0
关注
宋西振 医师 山东省圣水峪医院中医科
擅长:中医科各类疾病
已帮助用户: 478810
指导意见:新生儿容易吐奶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胃部和喉部还没有发育成熟,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防止宝宝吐奶。 一、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   二、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   三、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   四、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
有用0
相关问答

母乳需要保存在25度以下的环境里,可以存放4到8个小时,如果是在0到4度的冷藏室里母乳可以存放5到7天。母乳冷冻的过程也不要太吵,否则也会造成营养较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孩子直接母乳喂养,不要给孩子喝冻奶。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正常出生后一周肚脐儿会出现结痂脱落闭合。刚出生三天可以洗澡,洗澡在肚脐部位贴上一个肚脐贴。预防出现感染,出生15天之后补充维生素ad制剂,预防出现佝偻病,满月后多晒太阳,每天日光直射半小时以上。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剖宫产二胎怀孕同房,剖宫产术后需要到诊所复查一下彩超,看看子宫及剖宫产刀口的恢复情况。如果刀口恢复比较好,剖宫产术后一个月就可以同房了。到诊所复查彩超。如果子宫恢复比较好可以正常同房。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大概怀孕在6周左右,会开始恶心、呕吐。因为刚怀孕的时候,体内的激素水平还没有达到,不会出现胃肠道反应。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激素水平的进一步分泌,就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比如晨起恶心、呕吐、厌食、流口水等。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并不是每个人怀孕,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每个宝宝都遵循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运动发育规律,其中,抬头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动作。通常宝宝出生后几天可以俯卧位,但此时不能主动抬头,只能本能的挣扎,可将头偏向一侧;2个月时,宝宝可以将头和前胸部抬起;一般3个月左右,宝宝可以抬头很稳。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脑瘫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发育,纠正异常姿势,减轻伤残程度。早发现早治疗。家庭训练与指导相结合,坚持长期治疗。功能训练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手段。包括躯体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等。矫形器治疗也有一定帮助。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