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婴,足月顺产,出生后第二天发生患儿皮...

会员2205144 1以下 已回复
男婴,足月顺产,出生后第二天发生患儿皮肤发黄并迅加深。检查见患儿全身皮肤呈黄色,巩膜有轻度黄染。全身健康状况良好,轻度嗜睡和拒食。实验室检查:母—O型血;血清抗体IgG抗A阳性;患儿—A型血;脐血胆红素15mg/dl,尿中胆红素阳性,粪内胆红素明显增多,Hb115g/l。
问题:
1.患儿皮肤发黄,脐血胆红素增高,尿中胆红素阳性,粪内胆红素明显增多,Hb降低说明什么?
2.母O型血;血清抗体IgG抗A阳性;患儿A型血。这些与患儿的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没有相关数据,能给我一些大概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陈涛 医师 邹平县中心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以及儿童保健知识
已帮助用户: 28487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您的孩子应该是病理性黄疸,属于溶血性黄疸的ABO溶血。一般需要蓝光照射同时配合静脉输液保肝退黄药物。黄疸严重的话,需要换血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在我国,一般都认为怀孕37周以上就足月了。在怀孕37-42周之间分娩叫足月产,在这之间出生的新生儿叫足月儿。而在美国现在有一种新的定义,认为怀孕39周之后才算足月,因为三十九周之前出生的婴儿在呼吸、听力和未来学习能力的发育程度上还略微落后,并且脑部发育在39周以后才达到成熟。准妈妈在孕晚期,要放松心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随时观察胎动情况,如果有见红或者肚子一阵一阵的疼的现象,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通常宝宝出生后要排完便再吃东西,但新生宝宝经过助产士处理后,若没有禁忌征要鼓励妈妈给宝宝喂奶。
宝宝出生后30分钟左右是兴奋期,此时吸吮力强,容易吸奶成功,尽早吸奶有利于分泌母乳,让宝宝反复吸吮乳头是成功母乳喂养的关键。早产儿只要宝宝有吸吮力也要早喂奶,母乳是宝宝的最佳食品,初乳营养丰富。母乳有很多营养成分,如免疫蛋白、免疫因子、活性肽等,其他婴儿食品奶粉配方都没有,尽早喂母乳有利于减轻宝宝的生理性黄疸,有助于降低生理性体重下降或低血糖的风险。粪便是否排完跟喂奶关系不大,但要注意宝宝出生24小时没有排胎便要检查肛门是否闭锁或其他消化道畸形,因为宝宝出生或两到三天就能排完。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出生后一般吃母乳或奶粉。
宝宝出生后需要及时补充营养,以促进宝宝生长。而母乳及奶粉中的营养成分较多,适合宝宝出生后的生长发育,能够满足宝宝的需求,并且其中的营养成分容易被宝宝吸收,所以宝宝出生后一般吃母乳或奶粉,在母亲乳汁分泌不足或母亲身体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一般可以选择奶粉喂养。同时宝宝出生后,需要注意少食多餐,以免造成宝宝消化不良。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顺产第二天同房了有影响。
通常情况下,在顺产第二天同房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会引起孕妈细菌逆行感染,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还有可能出现大出血,以及以后患上慢性盆腔炎症,严重的还会到孕妈以后不孕不育。所以在孕妈顺产后第二天是禁止同房的,一般需要等孕妈子宫内膜完全恢复以后,才可以进行性生活。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顺产第二天肚子疼主要是由于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可以通过饮食、物理治疗、镇痛泵来缓解。
1、饮食:顺产后女性身体虚弱,出现腹部疼痛,主要是由于子宫收缩引起的,子宫明显增大,产后子宫需要在6周左右恢复正常大小,如果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可以多喝姜糖水,促进血液循环,平滑肌收缩,缓解疼痛。
2、物理治疗:顺产第二天肚子疼的时候可以用软水袋热敷或者按摩腹部。
3、镇痛泵缓解:产后肚子疼痛比较严重时,可以找专业的医生使用镇痛泵来缓解疼痛,可以通过背部局部穿刺将镇痛泵注入镇痛泵中。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有一部分是可以的。要取决于孕期检查,糖尿病有没有其他的并发症,胎儿的大小以及胎儿宫内的安危情况。如果孕期血糖控制良好,骨盆正常,此次分娩是经产妇或者是前几次有自然分娩史的,在胎儿足月或是合适的孕周有宫缩时,多提倡自然分娩。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