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部分腱索.2010年10月14日做了二尖瓣...

会员23732523 27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部分腱索.2010年10月14日做了二尖瓣直视成形术效果比较满意较术前左心室明显减少心超显示舒张期末径42mm本人之前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一个星期显示二尖瓣关闭开启正常不过显示轻微返流最近几天特别是躺着向右翻身的时候左侧胸前疼痛平躺着没事坐着也没事主要是体位的变化引起痛.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我都是先侧着右边再自己慢慢的起来的是不是跟自己用力起床起了有关系?现在离做完手术刚好3个星期术前心超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术前左心室为56mm伴中重度关闭不全其他心功能都正常的还有就是脾轻微的肿大医生说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是这样的吗?还有目前我要做哪些有利康复的运动呢?要注意什么呢?谢谢二尖瓣最大跨瓣压差为17mmHg这个值多少才正常?术后CFI示二尖瓣轻微返流.有轻微返流正常吗三尖瓣轻微返流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以上反映的希望专家解释下谢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汤从蓉 精神科
擅长:精神分裂症,神经症
病情分析:有轻微的返流是正常的你的疼痛主要与术后的时间太短有关
意见建议:希望认真保养如果术后保养不好就会造成手术失败后果就严重了
有用0
相关问答

轻度的二尖瓣闭合不全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只会在体检中出现心脏杂音,病情持续时间长,返流大的患者会表现出疲劳、运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等。
急性肺水肿、咯血和体循环血栓形成的并发症要比二尖瓣狭窄更罕见,心肌梗死,胸外伤,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狭窄术后二尖瓣闭合不全,导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先天二尖瓣闭合不完全是因为生长的缘故。二尖瓣关闭不全与其它的心脏异常有关,其原因尚不明确,与感染、遗传等有关,常见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分为轻重两类。
如果病情较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生长缓慢,运动后气短,活动耐力弱,在体检中会有心跳增大,心尖有抬举样的起伏,还有收缩期的震颤,这些都可以用超声波心电图来判断。目前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外科来进行。对于中度和严重的天然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来改善病人的生存品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不同的症型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具体内容如下:
1.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如果患者出现了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但症状比较轻微,可能会有轻微劳力性呼吸困难的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失去意识。
2.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如果患者患有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在症状比较轻微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如果患者的病情较重,可能会出现身体疲惫、耐力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右心衰竭。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二尖瓣腱索断裂可能是原发性因素、继发性因素等原因引起的,还有一些诱发因素。
1.原发性因素:没有心脏疾病,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原因。二尖瓣腱索断裂以青年和老年人为主,后期叶腱索骨折最常见,青年人多为肌腱索发育异常或畸形,老年人则多是退行性病变。
2.继发性因素:二尖瓣腱索断裂,可能会继发于二尖瓣感染性病变、缺血性病变、风湿性病变、外伤,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房、室间隔缺损、双孔二尖瓣、心包肿瘤等原因从而导致二尖瓣肌腱索的坏死、破损。
3.诱发因素:当受力或激烈运动时,心脏的前庭载荷急剧增大,心脏的收缩性增大,牵拉腱索的作用力增大,从而导致腱索局部或全部破裂,导致二尖瓣闭合不全,使二尖瓣腱索断裂。

刘凤岐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友谊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

问题分析: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常常需要更换瓣膜。
指导建议:如果孩子现在症状明显,最好带孩子去三甲医院心外科做手术。

刘小民主治医师内科中北大学医院已帮助用户:89764
擅长:代谢类疾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体征主要有呼吸不畅等。
轻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仅有轻微劳力性呼吸不畅,或者是重度反流,若乳头肌断裂,则可迅速发生急性左心衰,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慢性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可长时间无症状,左心功能失代偿后患者表现为乏力,心悸,胸痛等症状、劳累性呼吸困难及其他由于心排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病症,后病情恶化,显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