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07年6月生,周二下午5点发热,吃头孢退热,周...

会员25978351 6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小男孩,07年6月生,周二下午5点发热,吃头孢退热,周三开始拉肚子,一天四次,注射退热针,开始增加抗病毒口服液小儿咽扁颗粒,周四开始呕吐但不发热了,继续服药,周五上吐下泻肚子疼,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周三,在诊所注射退烧针;周五,人民医院化验血、大便,拿药:婴儿健脾口服液+肠胃散+复方胃蛋白酶散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是什么问题啊?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潘惠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卫生院其他 一级甲等
擅长:综合
已帮助用户: 33139
问题分析:发现小儿腹泻,建议检查化验大便是消化不良还是肠炎.还要注意是否是有感冒导致的肠功能紊乱.如果是消化不良建议口服山麦健脾口服液,思密达等,严重看看医生,
意见建议:输液治疗.延长喂奶的间隔时间.让肠胃休息休息.多喂水.如果在添加辅食应该暂停添加.或减少辅食添加.好转后再循序渐进恢复.尤其不要吃不消化的食物.
有用0
相关问答

孩子发热问题比较常见,因为无感染不会发热,孩子发热多是存在感染问题,治疗治本还是寻找病因,控制感染!一般的退热药只是对症处理,治标不治本!退热药效一过,体温还会复升!建议还是寻找病因,继续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烧一般就会退。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孩子发烧39℃,可以服用退热的药物,比如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4个小时后再继续服用。可以用冷水或者是退热贴来治疗。可以在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手脚心等多处,用热水和乙醇擦洗身体,直到皮肤变得通红。不准给宝宝洗澡时使用酒精。平时要多给孩子多饮水,多排泄一些身体里的毒素和热量。第三,要找出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般来说,小孩发热一般用温水擦浴或药物进行治疗,具体如下:
正常情况下,小孩发热可通过物理方式和药物进行降温。温水擦浴和酒精擦浴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但现在不提倡使用酒精进行降温,因为小孩的皮肤比较薄嫩,酒精降温可能会导致酒精中毒。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吃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宝宝发热38摄氏度可能是病原菌引起的,当这些病原菌侵入人体后,人体的防御系统为保护人体,可能会以发热38摄氏度的反应来抵御病原菌。发热38摄氏度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调理等方法进行退烧最快。具体内容如下:
1.药物治疗:如果宝宝发热38摄氏度,可以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帮助宝宝退烧,缓解发热38摄氏度症状。
2.物理治疗:宝宝发热38摄氏度可以给宝宝温水擦浴,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退烧,还可以给宝宝多喝水,发热38摄氏度可能会导致宝宝脱水,多喝水可以及时补充身体水分,帮助宝宝尽快退烧。
3.生活调理:饮食上不要给宝宝吃高蛋白食物,如鱼虾、贝类、海鲜等,避免宝宝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让宝宝多休息,补充睡眠,帮助宝宝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儿童发热一定要找出发热的原因,看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肺炎。建议到医院儿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完善一些相关检查,我们可以用温水,将手、脚泡在温水里,这是不错的方法,以前会有像酒精擦浴,因为酒精可以通过皮肤的吸收,现在不主张使用,对于高热的病人,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药物降温。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孩发热主要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保证休息充足,多喂水,必要时化验血常规根据化验的检查情况再合理的用药。体温没有超过38.5度,一般是不用退烧药的。体温超过38.5℃以上可用退热贴或冰敷等物理治疗降温,亦可服小儿退热片适量。当体温超过39℃时,应绝对卧床,敞开包被或松解衣服,使皮肤裸露,头部放置冰袋或冷湿毛巾,尽快到当地大医院诊治。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