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问题,急!

会员1237441 27 已回复
我家宝宝今天十二天,这几天总是连屎带水一块拉,拉了好几天了,吃了助消化的药,也不大见好,而且吃完拍拍打嗝以后,一会还会连续不停的打嗝,很是着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与我的饮食有关系,刚开始那几天为了催奶吃了很多油水大的东西,但也就是前四五天,然后就吃得油水很少了(吃的炒菜,放了很少的油,一天能吃个一两顿这样的饭),是与这个有关系么?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蔡志军 医师 中医科
擅长:
已帮助用户: 24015
宝宝打嗝一般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但一定要注意对宝宝的护理 ,不要出现受凉的情况。
有用0
关注
刘业娟 个体医院内科
擅长: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 210631
你好,吃的少可能和腹泻影响消化功能有关,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喝奶急可能与性格有关系。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喝奶比较急,妈妈可以用自己的食指和拇指把乳头夹住,这样奶的流速就慢了。还可以把宝宝抱起来,拍拍脊背再喂奶,慢慢喂,否则容易造成呛咳和呛奶。
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宝宝,可能是奶瓶和奶眼是太大。正常的情况下,奶瓶竖起来,奶一滴接一滴的滴在前臂内侧,是正常的。如果奶瓶竖下来以后呈直线流速,就说明奶眼太大了,这种情况对性格比较急的宝宝来说,容易造成呛奶。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新生儿着凉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第一种是消化系统,一般孩子受凉后胃口下降,精神也不如平时好,容易哭闹,消化不良,肠胃积气增多,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第二种是呼吸系统的表现,感冒后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呼吸道病毒感染,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第三,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尤其是在病毒感染后出现发热的情况。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一个月左右可以趴着。具体分析如下:
孩子在出生1个月左右能够趴着,可以趴着练习俯卧、抬头,能够起到锻炼颈部力量,但是每个宝宝的发育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所以这个时间可能不太一致,都是正常的,如果6月的孩子还不会翻身的话。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孩子其他身体功能是否正常,如果颈椎还是不能承受头部的重量,不能竖起抱着,也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其他身体功能是否有脑瘫的发生。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新生儿晒太阳好。
新生儿被阳光照射后,会产生一种名为维生素D的物质。维生素D能帮助孩子补充钙质,预防孩子缺钙,还能预防因钙不足而导致的驼背。但尽量不要让孩子在阳光过大的情况下外出活动,以免孩子的肌肤被晒到,导致晒伤。在白天或者傍晚阳光柔和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多晒太阳。晒太阳也不要太久,否则容易被晒黑。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新生儿呛奶大多是正常的。
新生儿呛奶一般是正常的,通常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咳嗽,严重时会发生窒息,甚至造成死亡。新生儿呛奶即奶液流入婴儿气道后发生呛咳。如果宝宝吸吮力较弱或者婴儿没有足够的吸收能力,都可能发生呛奶。新生儿呛奶大多因喂养姿势不当所致,喂的时候抱着孩子,用卧位喂。若婴儿吸吮过快或过慢,或者宝宝哭闹时间过长,都会使孩子产生呛咳症状。如婴儿吮吸得较均匀,且气息流畅,呛咳则少见。但是,如果乳汁太多,当婴儿吸吮能力不强,则要求妈妈控制奶液的流速以防呛咳。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亲和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的,其症状轻重不一,可能是不严重的,也可能是比较严重。
如果是轻微的溶血病,则会以黄疸,溶血为主,此时可以通过肌注人免球蛋白来进行溶血,再配合使用蓝光照射进行退黄,如果情况恶化,则会导致胎儿贫血。
贫血比较重,要进行血液透析,纠正贫血,病情恶化,不仅会导致贫血,还会有严重的黄疸,还有可能会有核黄疸,孩子有核黄疸,有很大几率会导致孩子的伤残,这时要及时进行换血。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