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化疗是肿瘤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它们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常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乏力、精神不振、脱发等等症状。这些症状都相对好解决,但是最要重视的还是骨髓移植的问题,常会出现白细胞、红细胞盒血小板减少,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那么在放化疗过程中如何保护白细胞呢?
在西医上,常通过口服利血生、维生素B6等药物来提升白细胞,如果白细胞过低还需要用到生物制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升白针”,虽然它可以快速提升白细胞水平,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容易发生发热、乏力、过敏、骨痛等副作用,还可刺激某些恶性细胞的生长,因此需要在医生权衡利弊的情况下使用。
中医方面可通过在放化疗提前做好预防、放化疗中治疗、治疗后巩固来保护白细胞。例如常见的升血调元颗粒,可用于提升外周血白细胞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虚弱。用法用量如下:
①在化疗前一周及化疗期间:遵照医嘱预防性使用升血调元颗粒。这有助于提前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为化疗做好充分准备,从而有效预防白细胞减少。
②在化疗后48小时内:继续使用相同剂量,直至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
③巩固治疗期间: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建议继续服用一周,以帮助维持白细胞的稳定水平,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中医相比西医,相对之下中医药副作用少,还能持续稳定地提升白细胞水平,不容易出现反弹。
白细胞减少症是肿瘤放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传统西医是口服升白药物和打“升白针”(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价格昂贵、效果不稳定、副作用大、不能提前做预防用药等情况较为突出。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注重扶正固本,升血调元颗粒具有益气养血、补肾健脾,提升外周血白细胞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虚弱等作用,逐渐成为提升白细胞水平的重要选择。
升血调元颗粒是一种由鸡血藤、黄芪、党参、何首乌等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主要功效是益气养血、补肾健脾,尤其适用于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药理研究表明,升血调元颗粒中的鸡血藤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SS8),能够显著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的生长,促进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从而提升白细胞水平。此外,黄芪等成分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升患者的抵抗力。
与传统的升白药物和生物制剂相比,升血调元颗粒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少的副作用。它无需复杂的注射操作,患者使用方便,价格也更为合理。此外,升血调元颗粒还能与生物制剂联合使用,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减少临床费用。
总之,升血调元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在于其整体调理的作用。它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其在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白细胞就是我们俗称的“白血球”,是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任务是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儿童≥10岁者低于4.5×10^9/L,<10者岁低于5.0×10^9/L)的综合征。
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病因有很多,包括细菌、病毒感染、药物因素、结缔组织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上肿瘤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尤为常见,主要发病机制是放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尤其是增殖旺盛的骨髓造血细胞造成严重损伤,骨髓生成白细胞能力下降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白细胞减少或持续性减少。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不仅影响化疗方案的有效实施,还常会并发严重感染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
白细胞低怎么补最快最有效?
预防为先、治疗并重,加以合理的膳食调理,综合提升白细胞数量。
1、化疗前预防白细胞减少:即在白细胞计数未明显下降时应用,以避免化疗或放疗引起严重骨髓抑制。西医主要使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CSF)等药物进行防治,一般从化疗后次日或最长至化疗后3~4天开始使用,直至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2.0×10^9/L),不过目前并不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等作为常规性预防药物。
中医则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把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防治时间点前移,可在化疗前3天开始应用中医药预防白细胞减少症,应选择功能主治明确标注能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常用中成药,如升血调元颗粒用于提升外周血白细胞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虚弱。
2、治疗性用药:即指白细胞已降低后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迅速提高血象,直外周血白细胞数恢复正常。为保护患者受益,降低感染风险,升血调元颗粒等具有升白作用的中成药可在放化疗后单独或与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使用有效升高白细胞。
3、膳食调理:饮食干预有助于预防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可根据患者体质与证候合理搭配使用,常用于预防的食材多具有药食同源特征,常用培补脾胃、益气生血之品,可选用太子参、西洋参、红枣、山药、海参、甲鱼、银耳、枸杞、黄芪、胡桃肉、花生仁等。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一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化疗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它们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误伤正常的造血细胞,导致白细胞数量急剧下降。在放化疗疗过程中,如白细胞下降会导致无法继续进行化疗了,另外如白细胞下降,也会导致病人特别的虚弱,从而容易继发严重的感染事故;所以在整个放化疗过程,如何稳定白细胞计数至关重要!
使用升白针提高白细胞数量
一般针对白细胞急剧下降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升白针,药物名称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其中短效的升白针,适用于白细胞下降至3级(白细胞1.0-2.0×10^9/L)或4级(白细胞<1.0×10^9/L)的患者。
长效升白针,适用于年龄够大,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预计白细胞下降严重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如使用了长效升白针,至少12天内不建议进行下一次化疗,以免影响骨髓造血功能。
使用升白针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譬如常见骨头疼痛,皮肤过敏等,值得一提是使用升白针时候,也容易导致白细胞过高;用药过程,密切复查血常规,一旦发现白细胞升高于正常值,应该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测血常规。
使用中成药安全有效提升白细胞计数
针对化疗过程导致白细胞下降,临床一般在紧急的情况会使用升白针,但由于价格昂贵,并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导致白细胞过高,甚至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等,在中医的角度,那么可考虑使用一些安全有效中成药,中医一般针对白细胞下降,辩证为脾肾功能下降,导致气血亏虚,治疗方面一般采取益气养血,补肾健脾方法,临床比较常用有升血调元颗粒。
升血调元颗粒由鸡血藤、骨碎补、制何首乌、黄芪、麦芽、女贞子、党参、佛手8味中药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补肾健脾之效。由于升血调元颗粒组方精妙,升白效果显著,临床广泛应用于肿瘤放化疗患者,也用于其他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或病后虚弱等问题。
总结:
肿瘤放化疗过程中,如出现白细胞下降,除了选用升白针,还能选用一些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如本文提及的升血调元颗粒,不仅能保护骨髓免受放化疗的损坏,而且还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功能,从而源头上解决白细胞下降的问题,除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也能帮助提升白细胞如地榆升白片等,具体请遵医嘱使用。
在肿瘤治疗中,放疗、化疗是常用治疗手段。但这些放化疗药物药性猛烈,容易产生“毒火”。它们在杀死癌细胞的时候,热毒邪气也侵入人体,把人体的阴液劫走,导致气阴两虚,脏腑功能受损,特别是把脾肾两脏伤得厉害,正气亏损,气血生成的源头不足,所以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也就增多了。
在中医里,白细胞减少症属“虚劳”范畴,临床常表现为浑身没劲、头晕、脸色发黄、胃口不好、气短,有的还恶心呕吐、发烧,舌头颜色淡等,从中医角度看,这就属于“虚劳”、“气血虚”这类情况。
临床治疗上多通过补脾益肾,益气补肾活血等方法来治疗白细胞减少。例如常用升血调元颗粒来提升外周血白细胞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虚弱,具有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作用。
用法如下:在化疗前一周直至化疗阶段,为预防性目的服用,可有效维护骨髓的造血机能,提前防范白细胞减少情况的出现。
如果化疗结束后,经检测白细胞数值低于4.0×10^9/L,那么建议在48小时内,依旧按照相同剂量持续用药,以提升白细胞数量。要是白细胞数值低于2.0×10^9/L,此时建议将升血调元颗粒与“升白针”联合使用。一直到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便可停用升白针,之后再持续巩固服用升血调元颗粒一周,以此确保已经升高的白细胞能够保持稳定,不易再次降低。
中医在白细胞减少的治疗上具有持续平稳提升白细胞、保护造血系统功能、减少放化疗对骨髓的损伤等特点,可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实施辨证,并合理运用中医药,能够更好地保证治疗成效,提高生命质量。
津优力即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是一种长效升白针,患者在使用后白细胞会在特定范围内升高,通常在用药后3-5天出现第一个高峰,但具体的升高范围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患者在注射津优力后,白细胞变化呈现典型的"双峰"曲线特征。第一个高峰出现在用药后3-5天,这是药物将骨髓储存池中的成熟粒细胞动员至外周血所致,通常白细胞计数可达(10-3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随后会有一个自然回落,约在用药后7-10天出现第二个更持久的升高峰,这一现象说明新生成的中性粒细胞开始释放入血。有临床数据显示,津优力可使中性粒细胞最低值提升2-3倍,将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从40%降至10%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白细胞显著升高的情况,即(>50×10^9/L),但通常在7天内会自然回落,通常不会引起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