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会员399973 已回复
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利一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五官科 三级甲等
擅长:耳科疾病,眩晕疾病,听力疾病
扁桃体发炎淋巴结肿大可吃些药或输液治疗,严重者可手术切除。
扁桃体发炎和淋巴结肿大通常由急性炎症感染引起,应给予阿莫西林和头孢等消炎药物。还可吃些消肿散结之药即可治之,例如蒲地蓝消炎片和牛黄解毒片。
除了服药之外病人还可选择输液,比如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噻肟钠都能加速治愈。若淋巴结重复增大且增大较明显可选择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
扁桃体淋巴结肿大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吸烟和饮酒、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白开水以加速机体代谢并注意保持足够睡眠。
有用0
相关问答

如果一侧颈部皮下可以触及肿块,呈卵圆形,可用推动,体积不大,则不排除淋巴结肿大的可能,而扁桃体炎主要表现为咽部疼痛及发烧等症状,颈部是不能触及肿块的,如果怀疑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话可以进行彩超等进一步检查确诊,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

张天奇副主任医师五官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口腔颌面外科及缺损修复重建工作,颌面部整形外科,种植外科及各类齿槽外科手术

淋巴结对有免疫的功能,若小孩有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一些部位有炎症,必过于担心,也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具体的处理方式如下:
通常淋巴结稍微增大可以抵抗常见细菌、病毒,若淋巴结不疼,没有其他症状是正常现象,无需治疗。淋巴结抗感染能力有限。若细菌、病毒太多、太强,淋巴结则更加肿大伴有疼痛,引发淋巴结炎。可能扩散到周围组织,导致肿、硬、红、痛,即蜂窝组织炎。严重的可能导致败血症危及健康或生命。
若淋巴结稍有增大就用药物,甚至滥用抗生素治疗,会影响孩子抵抗力。但淋巴结增大超过正常范围,有发热、疼痛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小儿淋巴结增大虽大多是正常现象,但要注意观察枕下、颌下、耳前、耳后、颈侧、腋下、腹股沟等地方淋巴结的变化情况,有利于早期发现一些严重疾病。孩子出生后接种卡介苗也会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患有某种疾病导致的。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肠系淋巴结肿大可以采取热敷和理疗。
局部热敷、手法理疗对治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很好的效果。婴幼儿还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器官发育不全,器官的功能很弱。如果感冒或饮食不当,很可能会导致食物残渣滞留在回盲部吐出是因为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会导致婴儿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单纯的药物对身体的效果并不大,甚至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热敷的作用是热透,再加上反复的顺时针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过敏引起的扁桃体炎症,有时会出现严重的肿胀,出现异物感。可以口服消炎的药物,同时配合抗过敏的药物,可以缓解咽喉异物感、疼痛感甚至是灼热感,还可以通过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糖浆、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等治疗。罗红霉素胶囊和阿奇霉素分散片都能起到消炎作用,服用前要了解是否有过敏史,以免出现过敏反应,经过积极的治疗后,过敏性扁桃体的炎症会得到缓解,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明确过敏原,避免再与其接触。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一般来说,小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小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需要做B超检查,可能是因为炎症、肠道、肠道外疾病、食物不耐受等原因引起,如果是病毒感染,需要服用抗病毒颗粒治疗,如果是细菌性感染,则服用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
家长应该让患儿适当到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和室内空气新鲜。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这是淋巴结炎引起的,一般要看患侧上肢有没有感染外伤,需要到医院就诊,明确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排除不良因素,建议做血常规、X线检查,看是否感染,必要时做淋巴结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后再进行治疗。腋下淋巴结肿大应与注射卡介苗后的反应性肉芽肿鉴别。因为卡介苗注射后,极少数儿童会引起反应性肉芽肿,其临床表现与淋巴结肿大极为相似,需与之鉴别。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