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宝宝翻身窒息

会员165353 已回复
如何避免宝宝翻身窒息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避免宝宝翻身窒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吃的过饱,而且不要吃饱后立即放回床上。宝宝吃的太饱容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当放回床上后,如果家长不注意,宝宝翻身时会因为返流而出现窒息,最好是吃完奶后将宝宝竖起来,拍完嗝后再侧卧位放下,头肩部可以放一个小垫子使宝宝处于头高脚低位。2.避免宝宝睡的床铺过软,宝宝身体周围不要放置过多的衣被。床铺过软会不利于宝宝脊柱的发育,如果身体周围有太多的衣物,宝宝翻身时会出生口唇被衣物遮盖的危险,进而可出现窒息。3.家长要随时保证宝宝身边有人看护。
有用0
相关问答

避免宝宝翻身窒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吃的过饱,而且不要吃饱后立即放回床上,建议在吃完奶后将宝宝竖起来,拍完嗝后再侧卧位放下,采取头高脚低位。
2.避免宝宝睡的床铺过软,宝宝身体周围不要放置过多的衣被,还可能会会不利于宝宝脊柱的发育。
3.家长要随时保证宝宝身边有人看护,避免衣物遮盖住宝宝的鼻子和嘴巴,从而引起窒息。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三个月的宝宝才会出现翻身,所以三个月前的宝宝不会出现翻身窒息的情况。
三个月以后的宝宝,尽量让宝宝独自盖一床小被,不要鱼家长同床,孩子在喝完奶后也要拍背,待胃内的空气排出之后,再降宝宝放到床上,家长也要观察一段时间,防止再有溢乳的现象。经常呕吐的儿童最好不要戴塑料围嘴,这样很容易把围嘴卷起来堵住鼻子和嘴巴,如果是侧卧的话,可以在后背放一个硬物,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在睡觉的时候翻过来。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脑细胞对于缺氧是很敏感的,一旦生后窒息一分钟就很可能影响大脑的发育。当然,每一个宝宝对于缺氧的耐受程度以及个体差异都是不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出生后1分钟之内没有啼哭、没有呼吸、没有气息、没有身体颜色发紫的情况下,应该是新生儿窒息。通常不会对脑部造成什么伤害。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一分钟得分超过7分,并且恢复的比较快,哭的声音也比较大,肌肉张力也比较好。可以通过头部核磁共振来了解孩子的脑部发展。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该病属于新生儿重症的,如果病情严重或抢救不及时,可能留下后遗症或危及生命。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宝宝呛奶窒息的急救技巧有体位引流,清除口咽异物,刺激哭叫咳嗽,辅助呼气。重点是呼气,带有喷射力量。方法是抢救者用双手拢在患儿上腹部,冲击性向上挤压,使其腹压增高,借助膈肌抬高和胸廓缩小的冲击力,使气道呛奶部分喷出。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新生儿窒息主要是根据阿氏得分来分级。
阿氏得分是衡量新生儿窒息的标准,阿氏评分是衡量新生儿窒息的最常用的一种简便、简便的评定标准。包括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肉张力,以及呼吸等,从0到2,总计10个分数,例如皮肤颜色,有发青或发白的情况为0。若身体及肢体为紫色,则为1。如果整个身体都是红色的,那就得2个积分。还有心跳,没有心跳,就是0。若低于100次/分钟为1,超过100次为2。综合阿氏得分,0~3分属于严重窒息,4~7分属于轻微窒息,8~10分属于比较常见的情况。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