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屈光不正怎样治疗

会员803601 已回复
儿童屈光不正怎样治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儿童屈光不正,需要先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如何处理。要先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的散瞳验光,根据验光结果了解眼睛的真实屈光状态;等瞳孔恢复正常以后,再次验光检查,确定是否需要戴眼镜。如果需要戴眼镜、并且戴上合适度数的眼镜,其矫正视力可以达到正常,则需要戴眼镜;如果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则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弱视或眼病。
有用0
相关问答

屈光不正是一种很常见的眼科疾病,屈光不正是指当眼睛处于静止状态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无法在黄斑中心凹处聚焦,从而导致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儿童常会出现的屈光不正,包块近视、远视、散光,近视是指在调整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经过眼球屈光系统后,会在视网膜前面聚焦;远视是指在调整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经过眼球屈光系统后,会聚集在视网膜后面;散光是指眼球屈光力不同,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不在痛一个焦点。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屈光不正主要表现为看东西不清楚,具体的表现与病情有关。
首先,近视的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楚,近视度数越高,不清楚的程度越重。其次,远视主要表现为看近处物体不清楚。中轻度以及部分中高度远视患儿,经过调节能短暂的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然后,散光主要表现为看物体有重影、不清晰,原本成像的一个点表现为一条线。低度数的散光视物较清楚,高度数的散光视物不清。儿屈光参差主要表现为双眼看物体清晰程度不同。两个眼睛的屈光度数相差较大,导致患儿视物不清,患儿可能有靠近、离远或眯眼看物体的行为。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屈光不正一般不会自愈,需要到医院采取一定的矫正治疗。
近视,远视和散光是屈光不正的主要表现。近视可以通过佩戴矫正眼镜进行矫正,原始可以使用凹透镜片进行矫正。轻微的远视和轻微的散光,只要没有其它的不适,都可以自行调整。如果是更严重的问题,推荐使用透镜进行修正。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以考虑做激光手术。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屈光不正需要做眼部的直接检查。
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散瞳验光检查,但做这项检查时应谨慎选择散瞳药物。根据视力检查初步判断屈光不正的性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行的其它检查,如插片验光法、交叉柱镜及散光矫正器验光法、散光表验光法、云雾法、激光散斑图法等。临床中常用的散瞳验光药物主要为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阿托品眼膏等。
散瞳药物验光后要注意避光,减少户外活动,需要外出最好带遮阳帽。散瞳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视力模糊看近不清楚,这属于正常现象,家长要加强看护,防止孩子活动时摔伤或者碰伤。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屈光不正是需要及时矫正的,以防影响视力。
因儿童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远视眼状态,三岁以前出现远视眼均属于正常。随着生长发育,3-5岁以后远视眼逐渐变成正视眼,称为正视化过程。完成正视化过程需要视网膜细胞的正常发育,如果出现光线没有聚焦在视网膜上,则细胞不能够正常发育,容易影响将来视力。所以发现儿童出现屈光不正时,需要医生根据屈光度数和视力状况采取矫正措施,并且定期随访。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屈光不正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5岁的儿童屈光不正会不会自己痊愈,儿童屈光不正的发生与其所属的种类有很大关系。
儿童的近视要看是假性近视还是真性近视,假性近视可以通过散瞳验光来恢复。但是如果儿童在验光散瞳后仍然是近视,那么就不能自行治疗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佩戴眼镜进行矫正。
儿童的轻度散光,是会随着孩子的生长而改变的。但是,如果不加以治疗,严重的散光,很难恢复到正常。因此,对于有严重散光的儿童,最好是每半年到医院做一次体检。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