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医生地红霉素 怎么服用?急性中耳炎

会员13536524 22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请问医生地红霉素
怎么服用?急性中耳炎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郭增雷 山东齐鲁医院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27319
问题分析: 地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红霉胺的前体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亚基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地红霉素部分在肝脏中代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都通过细胞色素P450微粒体酶系统产生去甲基化作用。地红霉素的代谢产物erythromycylamine具有相同的活性。本品主要由粪便与胆汁排泄,只有少量成分经尿排泄。代谢物随着服用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本品在体内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浓度。
意见建议:于大环内酯抗生素能与糖蛋白广泛地结合,故能与糖蛋白结合的其他药物可导致地红霉素自由浓度升高。另外,地红霉素能加快茶碱的消除,而使得稳定的茶碱血药浓度降低18%,峰浓度降低26%。
特非那定:该品不影响特非那定代谢,体外试验证明两药物不发生相互使用,而与红霉素存在相互作用。茶碱:一般情况下,正服用茶碱的患者接受该品治疗,不必调整茶碱剂量或监测血药浓度。需维持较高的茶碱血药浓度时,应检测血药浓度,并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抗酸药或H2受体拮抗剂:服用抗酸药或H2受体拮抗剂后,立即口服该品可增加地红霉素的吸收。红霉素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因此,联合用药时应慎重。
有用0
相关问答

小儿急性中耳炎,多长时间能好转关系到所用治疗方法及疾病发展情况以及小儿身体情况。
一般经治疗10天至半月即可治愈,常用方法以抗炎治疗及使用滴耳剂为主,若鼓膜内积脓较多需穿刺抽脓,再反复冲洗耳道,并辅以药物。
由于孩子太小,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把炎症完全清除干净,所以必须要及时的对疾病进行有效地控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一种急性炎性疾病。中耳炎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如果治疗延误,中耳炎反复发作,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急性中耳炎可以通过鼓室探查成形术、中耳病变切除术、耳甲腔成形术等方式进行治疗。洗澡时尽量避免将水沾到耳朵处,可以多吃一些清淡、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鱼肉、豆腐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得了小儿急性中耳炎,一般会疼痛特别明显。孩子会哭闹,睡觉的时候可能也会因为疼痛捂着耳朵哭醒。
如果患者疼痛非常明显,临床上也可以短期服用一些止痛药物进行对症的治疗。总而言之,对于小孩急性中耳炎疼痛,临床上一般提示病情比较严重,应该尽快去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治疗期间家长要注意给宝宝保暖,适量喝温热水,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促进宝宝身体恢复。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儿童急性中耳炎主要发生在鼓室,多是病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化脓性炎症。急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前通常会出现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倦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伴随有耳鸣、听力下降、耳深部剧烈疼痛。耳道穿孔后,耳道出现流脓血水、听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急性中耳炎需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导致急性中耳炎,迁延成慢性中耳炎。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宝宝急性中耳炎疼痛可以口服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止痛治疗。
急性中耳炎主要是通过耳镜和听力进行检查,看鼓膜炎症情况,是否穿孔等。如果出现耳痛、耳鸣、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需要前往医院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并用抗菌素滴耳液滴耳。力求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期间,彻底治愈,避免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而无法治愈。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预防儿童急性中耳炎,一般是要求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生活要有规律、适当的休息和运动,积极救治上呼吸道感染,采用适当擤鼻方式,即一次擤一侧,双侧交替性不受力。如果出现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而导致耳聋。使气压剧烈变化最小化,比如乘高层电梯或者飞机的时候,可以嚼食或嚼口香糖,以调整耳内压。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