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一个月,伴有颈椎增生钙化影,血动脉有点硬化,...

会员11182211 54 已回复
高血压一个月,伴有颈椎增生钙化影,血动脉有点硬化,睡觉伴有耳鸣,要怎么办?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

难受时候:左170/90,右160/90。最近测是150到135之间,刚开始吃过这些(心脑清软胶囊,砒拉西坦胶囊),觉得没什么效果,去了医院开了(复方川芎胶囊,天丹通络胶囊,坎地沙坦酯分散片)感觉热气,而且自己能感觉心跳比较大。后来去检查说胃里有寒气,又吃了(硝苯地平控释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多潘立酮片),想请问下医生,血管动脉硬化,吃什么药软化效果比较好,给点意见我好吗,谢谢!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CT检查报告影象所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6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压迫硬膜囊,C3/4、C4/5、C6/7椎间盘未见明显突出及膨出征象, C5/6椎间盘水平见后纵韧带钙化影 
影像诊断:C5/6椎间盘突出(中央偏右)
颈椎问题大不大?人走路总是不舒服!

看正骨科医生开了这些药(复方夏天无片,甲钴胺分散片,敏使朗片,三维B片(维乐生),吃了一次,特难受,血压飙升到190,就不敢吃了,是不是对有高血压者吃不合适。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奎河 邢台人民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血管,泌尿
已帮助用户: 35092
病情分析: 您好,高血压一般为原发性高血压, 建议你口服药物治疗不要间断。
意见建议:因为高血压容易引起很多并发症。建议低盐饮食,低脂肪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在当地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药如:心痛定.最好选择缓释片如波依定或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血压更平稳.
有用0
相关问答

颈椎增生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引起高血压的。
颈椎骨质增生一般是不会造成高血压,但也有一定的几率会导致高血压的产生。患者一旦出现骨质增生时会出现局部的神经受压,导致椎动脉受压,对于身体会受到一些影响。患者可以服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类药物治疗,防止引起高血压的产生。
建议患者在平时不要长期的低头工作或者玩手机,避免对颈部造成损伤。

刘凤岐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友谊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

一般情况下,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有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当动脉硬化后,血管弹性明显下降,就可能会引起收缩压增加,所以一般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身体恢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可吃小米,具体分析如下:
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食用小米。小米本身就富含多种维生素,如钙、蛋白质、膳食纤维、磷、铁等,对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的人,一定要避免食用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否则会导致体内的水钠潴留加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还有一些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乌贼、油炸的食物,都会增加脂肪的堆积,从而引起动脉硬化。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定要食用核桃,对核桃来说,同样属于坚果类食品,油脂丰富的食品摄入应严格控制。
另外还有一些坚果类的食物在长期食用的情况下对血压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高血压病人可使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恶化。所以,在预防高血压时需要对血脂水平进行合理地控制,这样才能够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概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病人均应低脂饮食,低脂饮食以少吃动物内脏为主、炒制食品,肥肉类等,同时对富含油脂较多坚果类食品,包括核桃在内,都应加以调控。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年轻人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主要病因是不良的生活习惯。
生活节奏变得更快了,心理上的压力也更大了,缺少运动,体质也不好。不规律的生活,频繁的熬夜,以及不规律的饮食,暴饮暴食,或食用过多的辛辣、刺激性的食品。
除此之外,年轻人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很多基因,比如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年轻人更容易患上动脉硬化。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动脉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心绞痛、胸痛、头痛、心音异常、心脏杂音、血管硬化、动脉多处伸长扭曲等症状,这些都与动脉硬化后血管不能弹性输送血液有关,还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轻则心肌缺血,重则心绞痛,心肌梗死,动硬化除了危及心脑血管外,还可能危及四肢血管,从而会出现肢体缺血性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脉管炎。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