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问题

会员137557142 39 已回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身高1米75,体重200斤),断断续续用药5年多,上个月因血压突升到高压195,低压130紧急住院治疗。目前出院血压平稳,那医生说我的肾功能不好,由于医院医疗条件有限,为什么不跟我说具体是什么原因?请问医生,我除了管住嘴,迈开腿,加大减肥力度之外。对于肾方面,我应该怎么注意和治疗?下面是3张检测结果单,请您帮看一看。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刘蔚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血管药理学、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
问题分析:39岁男性,高血压五年,最高血压一百九十五/一百三毫米汞柱,现在出现肾功能损害,尿常规尿蛋白三个加号。
指导建议:高血压已经五年,最近发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可能性比较大。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再服用尿毒清,金水宝。
有用0
王晓琴 主任医师 淮北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
已帮助用户: 11909
问题分析:39岁男性,高血压五年,最高血压一百九十五/一百三毫米汞柱,现在出现肾功能损害,尿常规尿蛋白三个加号。
指导建议:高血压已经五年,最近发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可能性比较大。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再服用尿毒清,金水宝。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肾诊断依据通常是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眼皮和下肢肿胀,出现心肌扩张的情况,如果出现条纹状、火焰状出血、持续性软性渗出等症状,则提示有相关的临床表现。
这是由于肾脏是一个毛细的血管组成的,它可以滤除身体中的毒素,同时也可以防止蛋白和高血压,从而导致血液中的血压升高,从而导致蛋白渗漏,如果蛋白暴露出来,就会对肾的滤网系统产生损伤,形成一个怪圈。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对肾脏有多种影响和损害:
一、高血压会导致肾血管狭窄,造成肾组织的血液循环。
二、肾小球充盈,肾小囊压力升高,肾小管受到血液动力损害。
三、尿蛋白增多。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同时还会导致肾组织的间质纤维化。对于肾而言,会有肾的损害和不正常的肾。
四、受伤后会产生炎症和硬化,导致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肾功能受到损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肾脏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重要组织器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肾功能,而肾脏也是血压升高的主要部位之一。不管是单侧还是双侧肾实质的病人,几乎所有的肾脏病都可导致高血压,一般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和先天性肾炎发育不全均可合并高血压。导致肾实质性高血压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等。
也可以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肾脏病变,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化症、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肾功能损害等。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以狼疮性肾炎多见,以多囊肾为多见、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慢性肾盂肾炎等、放射性肾炎,肾结核等、巨大肾积水,肾肿瘤,肾结石,肾淀粉样变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肾炎患者建议吃含钙、钾比较丰富的食物。
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初期会有头晕、头痛等现象,但到了后期就会出现并发症,比如说高血压肾病。除对症治疗外,也要重视饮食。患者要多吃海带、茄子、土豆等含钾丰富的食物,同时也要多吃牛奶、酸奶、虾皮等,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钙,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但是要尽量少吃肉汤类的食物,因为肉汤会增加人体内的尿酸含量,还会加重心脏,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影响身体的恢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肾脏高血压症状有心慌、头晕等。
肾脏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大多数患者会有肾炎,肾病综合症甚至肾衰竭,有一些肾动脉狭窄都能够引起这样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心慌,心悸,乏力,头晕,头痛,肾系疾病。急慢性肾炎可出现发热、血尿、水肿、少尿等症状,临床上可出现蛋白尿、贫血、低蛋白血症、氮质血症等症状。患者出现症状后通常应及时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肾虚型高血压,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肾脏是水火之家,是人的精气神聚集之地,随着年纪的增加,会有肾气不足的症状。六味地黄丸等补肾益气的中成药是肾阴虚证;如果是肾阳不足的人,经常会怕冷、乏力,甚至还会伴有肺水肿等阳气亏虚的情况,可以口服金匮肾气丸来治疗,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