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的护理文献

会员119175825 0 已回复
小儿高热惊厥的怎么护理T39.8,轻度流涕,无呕吐腹泻,四肢强直抖动,口吐沫,发绀,意识不清,持续约一分钟小儿高热惊厥的怎么护理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驻站医生18
擅长:全科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及鉴别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于发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时,突然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或阵发性抽搐,可伴有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凝视、斜视,牙关紧闭,呼吸不规则,可有口唇紫绀。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缓解。一般不超过15min。若处理不当可引起脑损伤、智力障碍甚至癫痫。1、护理小儿惊厥是急症,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处理。控制惊厥:立即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强刺激。根据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鲁米那钠、安定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解开衣扣,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上下齿之间,以防唇舌咬伤,必要时用舌钳将舌拉出,以免后坠,引起窒息;有分泌物及时清除。3、吸氧。惊厥发作时及时吸氧4、体温升高明显者,头部给予湿冷敷,有条件者加冰袋或冰枕置于头部,同时用冰水或30%~50%酒精擦浴颈、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向处,避免擦前胸后背。亦可用药物降温。5、做好口腔护理。高热时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发生口腔炎症。
有用0
相关问答

正常情况下,宝宝高热惊厥的症状如下:儿童发烧后经常会有抽搐,这是儿科的一种急症,发病年龄在6个月到5岁之间,几率在2%-4%之间。症状主要是意识丧失,眼睛发呆,牙关紧闭,口周发干,四肢弯曲痉挛,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如果孩子出现这种症状,请保持镇定,让孩子躺在一个平整的地方,把头部倾斜,清除嘴里的异物和口水,大部分的热休克都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孩子的抽搐结束,就会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般小孩高热惊厥之后大概3-4个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但时间不是固定的,具体的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如果孩子发烧惊厥情况比较严重,或者是体温高于39度,一定要及时合理的给宝宝降温处理。
如果温度特别高的情况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进行肌肉注射退烧针,或者是进行静脉滴注输液来进行退烧。同时还应该要注意让孩子多喝水,促进排泄,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高热惊厥时,家长需要进行以下几步处理:
此时家长应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应迅速将孩子置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患儿衣领,观察口腔内是否有分泌物,如果有分泌物,一定要擦去,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可以先进行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毛巾擦拭或者是用冰袋降温;如果使用退烧药物治疗,则需谨慎,如果患者还在持续抽搐的过程当中,不能喂水、进食,以免误入气管发生误吸,甚至是窒息;如果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应立马拨打120或者自行送医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高热惊厥后需要查脑电图,同时应及时进行治疗。
高热惊厥会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发生1-2次左右,到了成人期就很少发生了。在临床上,由于发烧而产生的痉挛,属于类似于癫痫的范畴,属于热敏感型的,只要稍微发烧,就会导致癫痫的发作,这种情况可以终身持续。所以,如果孩子有1-2次高热惊厥的表现,需要进行脑电图的检测,看看是不是有热敏感的癫痫,也可以做核磁共振,看看有没有大脑结构的不正常。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小儿高热惊厥和癫痫不一样。
癫痫则为无诱因发作和反复发作,可以显示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障碍。在儿童时期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短暂而频繁的四肢或头部肌肉强直性收缩,同时伴随着异常声音和抽动动作。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多样化,全身强直和抽搐、失失张力的症状。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就是热性惊厥,也称为小儿高热惊厥。高热惊厥发作均与发热有关,是伴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痉挛,临床表现典型的是强直-阵挛性发作,为儿科常见疾病。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高于39度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高热惊厥是不会引起癫痫的。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