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和胃炎【病情如下图】

会员116893787 -6917529027640855758 已回复
自己吃了一个月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和【雷贝垃唑】刚停药5天,感觉现在又开始慢慢返胃酸今天无意中吃了一点辣椒,也明显感觉食道有灼热感,我现在刚停药5天,是否应该继续吃药?自己之前吃的药是否无效?应该换何药?求专家医生指点,谢谢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胡道锋 副主任医师 宁德市闽东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冠心病
已帮助用户: 10832
指导意见:病情具有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暂时先考虑内科服用药物治疗,如果效果不理想,仅能通过手术治疗,另外服用药物需要规律,不能够随意停服药物,还有胃炎、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饮食方面更加需要多注意,不吃辛辣、油炸、烧烤、膨化食品。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治疗胃炎和食道炎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的奥美拉唑,主要用于食管炎和食管炎的治疗,以及对胃酸的长期控制效果最好。
2、还可以通过促进胃肠运动的药物,比如奥美拉唑,能够帮助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在胃肠中的消化和吸收。
3、胃粘膜保护药物例如硫酸铝能在胃里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治疗胃炎和食道炎,防止胃中的酸性物质流失。

曹键副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普通外科常见疾病(甲状腺结节、疝、胆囊结石等)、胃肠道肿瘤(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等)、腹腔镜微创手术等。

一般情况下,食道炎、胃炎可以做钡餐检查,但结果没有胃镜准确。具体分析如下:
通常来讲,钡餐检查能够大致观察胃内病变,但准确率不如胃镜。钡餐检查的优点是在检查过程中,能够大致观察胃内病变,并且对病人的身体干扰比较小。除此之外,确诊胃炎和食道炎的患者,需要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药物进行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比较严重,建议手术治疗。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食道炎,胃炎是中医的一种,根据分型,可以分成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脾胃阳虚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等。可以依据症状进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成药,如:脾胃弱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法;柴胡疏肝散是治疗肝胃不和的有效方法;如果是脾胃湿热,可以选择用来治疗。平时要吃一些比较清淡的东西,尽量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的东西。
此外,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药物,因为药物通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以免出现不良症状。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指导意见:你好,朋友,根据你的描述,你这种情况确诊后胃炎食管炎后治疗2个月时间还有点短,建议你最好是复查一下胃镜,确诊后可以继续服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林霉素药物治疗,平时注意忌口辛辣刺激的食物。

张元玲医师内科沂源县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0012
擅长:肺气肿,大叶性肺炎,感冒,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夜间哮喘,老年人肺性脑病,睡眠呼吸暂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情分析:你好,胃炎中医认为是脾胃湿热所致,属于老胃病范畴,一般药物难以根治,如果不及时正确治疗,病情会逐步发展,会造成胃粘膜的进一步损害,导致病情长期不愈,甚至越来越严重,长期不愈甚至癌变。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很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奇效实用,省钱方便,疗效确切。
意见建议:胃炎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寸曲、麦芽、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许多患者治愈后不会复发。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清除脾胃湿热,增强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快速修复胃肠粘膜,荡涤胃肠浊气,从而快速康复。

程泽廷主治医师内科已帮助用户:0
擅长:疑难疾病中医治疗咨询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情况是是胃炎、食管炎,一般都是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胃部、食管烧灼痛,治疗都是采用抑酸、保护胃粘膜、止痛等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则需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意见建议:胃炎的治疗一般都是采用抑酸、保护胃粘膜、止痛等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则需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建议去医院查明原因并根据病因采取治疗。

王健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已帮助用户:351
擅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感染,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