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心跳过快

会员113999875 15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患者是贵州仁怀人,请问一个15岁的男孩心跳过快时难受,累不得,一年可能犯三到四次,可能二三十天出现一次,也可能三四个月出现一次。县医院建议到成都的医院做手术能解决,请问可找哪位医师看?需要做什么样的手术?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崔文莉 副主任医师 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小儿肺炎,小儿感冒
已帮助用户: 9156
指导意见:你好,通过你的描述考虑是阵发性心动过速,可以做射频消融。建议就诊三甲医院心内科。
有用0
关注
袁一雄 医师 雄县医院其他 二级甲等
擅长:代谢类疾病,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
已帮助用户: 44710
问题分析:你好,这个得根据病情人病情得确定的,首先要检查心跳过快的病因,然后再对症治疗。
意见建议:建议平时注意保持情绪平稳,不做剧烈运动,饮食要低盐低脂。
有用0
梁桂新 护师 南宫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二级
擅长:妇产科常见疾病护理。
已帮助用户: 26094
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首先应该做心脏彩超检查。是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还是其他原因?然后再根据情况对症治疗。建议你去上级医院心脏外科诊治。
有用0
相关问答

小孩心跳过快可以通过休息、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处理。
第一,如果运动过度或者特别激动,可能会导致心跳过快,这种情况注意休息即可恢复正常;第二,如果已经发烧,心跳通常会增快,一般需要服用退烧药,如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等;第三,如果小孩心跳过快是心脏的问题如,需要去医院检查,然后进行手术。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建议去看心脏科。
心律不齐是指心跳超过120次每分钟,心电图表现为窦性或其它迅速的心律,比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心搏过速,过速室心动过速,和宽频QRS快节奏。
在每分钟350~600次的情况下,房颤动就是在每一导联处没有P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迅速的、完全的、不规则的f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症状是:心率160~220次/min,心房型患者P波形变,QRS波速较宽,QRS波群>0.12s,心率>120次/min,QRS波群宽大异常超过0.12s,QRS波群宽大异常超过0.12s,出现明显的房室剥离,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长期心跳过快的患者可以先服用β-受体阻断剂降低心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常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和普萘洛尔。对于血压低的病人,还可以服用药物,比如稳心颗粒,以降低心率。可以通过药物降低心率,找出引起心跳过快的原因,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心跳过快,可以口服甲巯咪唑进行治疗。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引起的心跳过快,还可以同时服用多糖铁复合物,补血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跳过快吃镁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等食物。
正常心率应该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心跳过快如果超过了每分钟100次,可能是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烦躁不安等症状。患者可以吃核桃、花生等镁含量高的食物,或者吃牛奶、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可以补充营养,有利于疾病恢复。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影响身体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跳过快可能会引起猝死。
普通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这是一种安静的心率,如果心率超过100次/分就是心动过速了。心动过速是由于生理原因引起的,比如喝浓茶、浓咖啡、饮酒、情绪激动等。还有一些疾病会出现心动过速,比如甲亢、贫血、肺部感染、发烧、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等。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成人的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左右,心率过速是指心率每分钟100次以上,这种现象首先要明确是由心内因素造成的,还是由心外因素造成的。如果是因为心脏以外的因素,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判断是不是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其他的免疫系统的问题。如果是因为心脏原因导致的心动过速,首先要看有没有心力的衰竭,还是有肺动脉的压力,这些都会导致心脏的血液供应增多,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