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不稳定

会员112657293 63岁 已回复
昨晚量的血液,底压60,高压140,感觉不太舒服,有两个手指不太灵活,
补充提问:
症状:心悸,胸闷 最近一次血压值:140/60mmHg 平时血压值大约:120/80mmHg 吸烟:30年,3支/日 饮酒:偶尔,30年,1两/日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晓琴 主任医师 淮北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
已帮助用户: 11909
你好,血压本身就是波动的,只要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就没有大碍,手指不灵活,可以查查颈椎。
有用0
关注
李文清 医师 前郭县县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肺心病,急性上呼道感染,慢...
已帮助用户: 13588
指导意见: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根据你描述的情况。考虑是血压升高,脉压差大,有动脉硬化可能。要及时排除是否有脑血管疾病,颈椎异常引起的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及时明确具体病因,针对性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平时控制好血压,调节好心态,注意休息不要过于紧张,劳累。
有用0
关注
刘如顺 医师 夏津县白马湖镇卫生院内科 一级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管溃疡
已帮助用户: 29704
指导意见:你好,你的血压低压偏低,这种情况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手指不灵活需要考虑是脑卒中前兆,建议你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做一下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生理性原因导致的,比如暴怒或剧烈运动或休息不好等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天气冷,血管收缩,血压也会相应升高。另一种就是病理性原因,血压突然升高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要格外重视,容易引发一些心脏病变,颅内的病变等。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一般情况下,脑出血患者血压不稳定的原因可能是烦躁不安、颅内压升高等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血压比较平稳,但在做体育锻炼或者是情绪波动时,会出现血压波动。而患有脑出血的患者,通常会有一种处于半昏迷、焦虑感、心神不定的感觉,而且其血压也很不稳定,所以可以使用一些麻醉药,让患者平静,并且血压平稳。另外,也可能是因为颅内压过高,导致了血压不稳。

张捷主任医师外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帮助用户:5
擅长: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及脑深部电刺激等方法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舞蹈症、脑性瘫痪、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运动异常性疾病;采用定向手术和吗啡泵等治疗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及射频毁损术等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采用定向手术进行大脑深部病变的活检及治疗等。

血压不稳时高时低,可考虑如下疗法:
第1种,可因使用降压药而导致血压波动,可对降压药进行调节,建议到医院进行针对性检查并遵医嘱使用。
第2种,可因情绪激动,饮酒,剧烈活动等原因所致,要注意控制好情绪,不吸烟不饮酒,适当加强锻炼以调节心态,并注意盐低脂饮食。
第3种,可吃贝那普利、氨氯地平等药物,并注意避免熬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血压不稳定的原因如下:
服用药物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熬夜、失眠,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脏肿瘤,大动脉血管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疾病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完善检查明确具体的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此外,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个人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身体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压不稳定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血压不稳定,有的时候会测量到很高的血压,有的时候会出现很低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主血管弹性降低、血管老化造成的。也可能与患者的应激受体不灵敏有关。对于血压高的患者,可以选择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出现血压过高导致的心脏疾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越大,对心脏的伤害就越大,在进行手术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的心脏稳定的跳动,尽量的减少伤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血压不稳定时高时低,这是因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异常导致的。
人体的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呼吸、心率、运动、精神、环境、饮食、睡眠休息、药物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对这些因素的反应较为敏感,因为他们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血压的波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低盐、低脂,定期服用长效缓释降压药物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