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眼睛旁有红色血珠

会员108282575 1岁 已回复
宝宝一岁了,但眼睛旁边有个红色血珠一样的东西,越长越大了,有问题没有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锐 护师 威县人民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血症,新...
已帮助用户: 5114
指导意见:你好,宝宝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和血管瘤有关系的,可以让孩子多喝水,注意皮肤卫生,不要吃生冷的食物的,建议带孩子去医院激光或冷冻治疗的。
有用0
关注
闫利霞 主治医师 怀来县妇幼保健所儿科 一级甲等
擅长:小儿呕吐,小儿感冒,小儿肺炎,小儿流行性感冒,小儿...
已帮助用户: 7713
问题分析:看了你家宝宝的眼睛周围的那个雪珠图片,考虑是不是血管瘤,我觉得挺像的。有的比较小的会随着时间的过程会中断血运,慢慢的会掉完全了。
意见建议:注意加强护理,不要用力挤压磨擦,以免引起感染,必要时候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有用0
张士平 医师 南宫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二级
擅长:妇产科常见疾病治疗。
已帮助用户: 2614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宝宝这种情况考虑可能是血管瘤之类的,建议去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有用0
相关问答

测试一下婴儿的无光感。
主要是需在医生指导下用手电筒照射的眼睛,看有没有眨眼的动作,如果婴儿对光有反应,那就说明是有光感的。检查小儿哪只眼是否有问题,可以遮住孩子的一只眼,如果孩子哭闹或摇头,用手抓遮盖,说明眼睛视力良好。如果小儿没有反应,那就说明婴儿的眼睛出了问题,需要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并对症进行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来说,婴儿后脑勺有红色印记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激光等方式进行治疗。
婴儿后脑勺有红色印记通常是先天胎记造成的,一般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可以不用治疗。但是如果影响美观,可以遵医嘱使用维A酸消除皮肤色素沉着。必要时可以用激光的方法进行消除。家长日常要合理喂养宝宝,可以让宝宝适当晒太阳,提高免疫力。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婴儿头皮上有红色胎记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血管瘤等问题导致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治疗。
如果孩子的头皮上有一块红斑,那就说明孩子体内缺少了某些微量元素,或者是血管瘤引起的,建议去皮肤科做个检查,看看是否存在血管瘤,因为有些胎记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消失,而有些则会伴随孩子的整个生命,这种胎记可以通过激光外科去除。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刚出生的婴儿白眼球有红色血丝考虑是产道压迫眼球引起的,一般无需。
分娩过程中子宫的收缩或产道的挤压可使新生儿眼球内的部分毛细血管发生断裂和扩张,由此孩子眼白处就会出现红血丝加重的症状,大多数时候能自行吸收消退。若过段时间病情仍未见改善,应及时求医,可能是结膜炎导致的,注意及时治疗,以免影响病情。另外家长还要注意观察是不是因为宝宝严重缺乏睡眠造成的。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婴儿嘴唇内侧有红色血印,可能是自己手指划的,也可能是因为上火口疮的症状,母乳喂养的,宝妈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淡食物,多喝水,注意观察婴儿。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眼睛肿可能是不良用眼习惯、蚊虫叮咬、结膜炎等引起的。
经常看电脑、手机、长时间盯着同一个地方,容易导致眼睛过度疲劳,眼部充血、眼睛痒,如果不停地揉搓眼睛,会使眼睛肿胀,严重时会出现视物模糊。经常哭闹可能会导致眼睛肿,还会伴有眼部胀痛。如果孩子在睡觉前喝太多水,第二天眼睛会肿。夏天蚊虫比较多,儿童皮肤比较娇嫩,如果孩子眼睛被蚊虫叮咬,可能会引起局部的过敏反应,导致眼睛红肿、瘙痒。儿童抵抗力弱,容易感染细菌或病毒,不注意手部卫生,手部细菌或病毒会侵入眼睛引起炎症。通过手部触摸眼结膜引发过敏反应,都会导致眼睛红肿,还会出现眼睛瘙痒、流泪、畏光等症状。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