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任立存
威县贺营乡赵庄卫生室儿科
一级丙等
擅长:中耳炎、鼻息肉、结膜炎
已帮助用户: 626588
药物治疗:①酰胺脒嗪,又称卡马西平。对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一般自小剂量开始,初服100mg,2/d,以后每日增加100mg,直疼至痛控制或不能耐受时为止。通常有效剂量宜为200mg,3-4/d。副作用可有嗜睡、恶心、呕吐、眩晕、共济失调、药诊和白细胞减少等。一般不严重,减量或停药可消除。②苯妥英钠。通常剂量为0.1~0.2g,2-3/d,日总量不宜超过0.6g。副作用有齿龈增生、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③维生素B族药物。维生素B1、B6各10~20mg,3/d。维生素B12 100~200μg,肌注1/d。④山莨菪碱(654-2)。10mg,肌注,2/d或5~10毫克,口服,3/d。⑤菸酰胺100毫克,口服,3/d。
有用0
你好,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指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它始于一侧面部的某区,并只放射至同侧三叉神经支配区。小数病人先一侧发作后,可在另一侧发作。常于40岁左右发病,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多于男性。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种。
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与体征,
1.疼痛性质:疼痛为短暂性、阵发性电灼样、针刺样、钻凿样、刀割样、撕裂样难以耐受的剧痛;少数可伴面部发红、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涎等自主神经症状。
2.疼痛时间:白天发作为重,时间数秒或2分钟,爆发骤止,间歇期如常人。早期发作稀疏,夜间较轻或停止。后期加重,次数频繁,常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持续数周或数日,缓解期也可数天或数年。
3.疼痛部位:在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域内,以第二支或/及第二支罹患为多,第一支(眼支)分布区位于眉弓、前额和上眼睑,笫二支(上颌支)分布区于上唇、上齿龈、面颊部、鼻翼,下睑和颧部;第三支(下颌支)分布区为下唇、下齿龈、颏部,有时影响到舌及耳颞部。
4.痛扳机点:在三叉神经尤其第二、三支分布区,如上、下唇、鼻翼沟、以口角到颊部、上眼睑、齿龈和舌等,在这些部位刺激便可诱发疼痛发作称为“扳机点”。此外,颌动作也常为诱发因子,如咀嚼、洗脸、刷牙,说话也可诱发疼痛发作。5.痛性抽搐:长期疼痛反复发作,易引舌引起同侧面肌反射性抽搐,表情极其痛苦,称痛性抽搐。
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与体征:
发作特征虽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似,但疼痛相对较轻,而持续时间较长,进行性加重。大多有“扳机点”和“痛性抽搐”,常有与病因相应的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等阳性体征。由于原发病的不同,还可有该部位的相应体征,如听力减退、外直肌麻痹和嘴角歪斜等。
治疗:由于三叉神经痛原发病因机制不明,因此治疗起来,显得非常困难。尽管西医疗法甚多,但均难达到根治目的。药物治疗毒副反应显著,尚可诱发严重并发症;神经阻滞和射频治疗难度较大,不易为一般医者掌握;手术不仅危险性大、并发症多,而且复发率也高,故现实的需要是在不用任何创伤性处理的情况下,寻求如何能防止诱致三叉神经痛突发的易变机制,和优选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中医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具有数千年经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令人瞩目,亦无明显的副反应。中西医结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定能将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西医结合治疗:
1.西药治疗:卡马西平,为首选药物,初量从每次0.1g,每日2次开始;根据各人的耐受量渐增量至每日0.2~0.6g,分2~4次服,疼痛控制后,逐渐减量,确立最小有效维持量,一般以血浓度5~12μg/ml范围内为宜。
2.苯妥英钠,始量为0.1g,每日3次,渐增量最高达0.6g/日。如效果不著者可与卡马西平合用。
2.中药治疗:方药:川芎50g,荜拨50g,白芷50g,川椒50g。水煎服,每日1剂。
症偏热者可加胆星10g,山栀15g;症偏寒者可加细辛5g,制川乌15g。
而服用一周疼痛无明显好转者,川芎量多加至75g。
如同意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答案,祝患者早日康复。
有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