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堵塞引起的中耳炎

会员100980008 17岁 已回复
中耳炎疼痛有两天了。去医院就诊过后,掏出耳屎。为黑棕色伴有潮汗味。但是十分疼痛,饮食张嘴略微疼痛,其引起太阳穴也隐隐作痛。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浩 副主任医师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 三级甲等
擅长: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鼾症,鼻内窥镜微创外科,耳...
已帮助用户: 1612
发病多久了?其他还有什么症状?有没有掏干净?
有用0
关注
宋静 主治医师 肥城矿务局查庄煤矿职工医院五官科
擅长:眼睑炎,急性结膜炎,睑缘疖,沙眼,角膜炎,麦粒肿,...
已帮助用户: 16221
指导意见:您好,看以上所述,中耳炎两天,症状比较明显,需要口服消炎及止痛药物,使症状缓解减轻直至消退,避免耳内进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祝早日康复。
有用0
黄彩全 医师 五官科
擅长:治疗鼻息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过敏性鼻炎、慢性扁...
已帮助用户: 101
问题分析:宝宝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故上呼吸道感染易侵及中耳,引起中耳炎。
意见建议:让宝宝多喝水,注意休息,预防并发症,可以口服阿莫西林颗粒,可以配上滴耳液,积极治疗感冒。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八岁之前的孩子容易患有中耳炎,这主要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如流感、喉咙发炎等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不合适的挖耳朵,造成了中耳粘膜的急性发炎,或者是宝宝在洗澡时,不洁的清水流入到了耳朵里,造成了局部的发炎。在诊断为中耳炎的时候要多吃白开水、清淡饮食、不吃零食、避免受寒着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服用一些消炎、抗菌的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头孢地尼片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儿童的中耳炎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脑膜炎、脑肿瘤、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疾病。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中耳炎,只要得到正确的处理就可以痊愈,但是也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听力受损、耳朵发麻等。幼儿中耳炎需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并根据不同类型中耳炎进行治疗,比如全身进行抗生素治疗,一般要全程的输液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中耳炎最常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途径是咽鼓管途径,即细菌、脓鼻涕沿鼻腔和中耳之间的咽鼓管直接侵犯中耳引起,中耳炎可以和鼻部的症状同时出现,也可以是鼻部的症状好转以后才出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外耳道途径传染,细菌经外耳道侵犯鼓膜及中耳。第三个途径是细菌通过血液途径侵犯中耳引起,这种比较少见。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中耳炎有可能会导致发热,而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呼吸道感染,因为小孩的咽鼓管很短,一头在鼻咽处,一头在耳朵上,如果得了呼吸道的话,很有可能会顺着咽鼓管流入中耳,从而导致中耳炎。
如果孩子同时有发热、耳朵不适等表现,可能是中耳炎,中耳炎一般都会伴有发热,中耳炎是指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性病变,大多数都是特异性的,病理性的,特别是儿童,所以如果孩子的发烧持续很久,总是耳朵不舒服,需要及时带孩子到当地的医院就医。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感染。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是分泌性中耳炎,其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但自听增强(即听自己声音变大);耳鸣;出现鼓室积液后,耳闷感增强;可有轻微耳痛。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应去除原发感染,同时用糖皮质激素制剂(辅舒良、内舒拿)喷鼻或用减充血剂滴鼻,时刻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也可同时进行耳部理疗。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小孩中耳炎导致高烧不退可能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主要症状是耳痛、听力下降、耳鸣,鼓膜穿孔后有耳流脓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首先要控制感染,去除病因,用足量的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通常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的药物,还能进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耳流脓可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滴耳前清理脓液,部分患者炎症去除后鼓膜穿孔会愈合,治疗方案正确要继续使用,发病急剧的血常规白细胞很高,细菌毒力强,退热慢。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