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1年8月查出心包积液2012年发展成慢性缩窄性心包...

会员94711201 4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是2011年8月查出心包积液2012年发展成慢性缩窄性心包炎,2012年2月您给我做了心包膜剥离手术,到现在一直有咳嗽有时有白色泡沫痰。今年1月去您那复查过心电图和彩超检查都还好,就是窦性心动过速。现在就是气踹有2个多月了去年12月开始用贝他乐克,万爽立,夫塞米,1月份您给加了地高辛。现在气踹越来越严重了,吃饭也吃不下,吃了就吐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前天去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做了彩超和心电图,彩超结果是左房轻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医生说可能是贝他乐克吃多了叫我暂停这个药,其他的药照吃。心电图结果是窦性心侓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这个气踹该怎样用药,还要手术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永 副主任医师 攸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房颤动,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慢性心力衰竭,静脉血...
已帮助用户: 307
指导意见:您好,您地高辛是如何吃的,吃了多久了?血钾怎样?方便告知吗?看能不能帮到你……
有用0
王学礼 主治医师 祁门县人民医院其他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 71320
指导意见:你好,如果做完手术以后还是有胸闷气喘那么需要去复查心脏彩超胸部ct还有就是脑钠肽前体,看看到底是不是心力衰竭,请对我的回复给予评价
有用0
相关问答

中量心包积液仍较严重,具体情况应根据实际症状,对症下药。
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出来就进行抽液的话,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心包积液为临床常见表现,多数心包积液因量少,临床上并无表现。在一些心脏疾病中,也有很多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胸腔内大量积液的现象。部分病人可有气短胸痛,甚至可有心包堵塞等上述表现。对于这类疾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明确病因后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上可采用内科治疗,也可采用外科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轻度心包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中、重度心包积液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甚至休克等症状。
1.当出现少量心包积液时,并不会对心脏造成明显的压力,所以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2.中重度心包积液时,病人会出现呼吸不畅、呼吸浅快、面色苍白等问题,与心包积液压迫支气管、血管造成肺淤血有一定的关系。
当心包积液压迫邻近的气管、食管等时,会有刺激性干咳、吞咽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如果出现了心包积液的情况,通常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等项目。
在临床上,为明确患者的情况,出现心包积液后,检查主要有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心包穿刺等。其中,X线检查通常是确诊心包积液的关键。在进行相关检查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激素、抗炎、抗结核等药物。治疗期间,患者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过度焦虑,饮食注意清淡,还要低盐、低脂、低油,以免加重身体的负担,防止病情恶化。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包积液需要多久才能治疗好。因为治疗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积极的治疗,才能够改善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外,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患者是由于炎症导致的心包积液,需要积极的控制炎症,一旦炎症消失,心包积液也会逐渐吸收。如果患者是由于肿瘤所导致的心包积液,要积极对肿瘤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包积液要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心包积液要到心血管内科治疗,心包积液比较多,要做好心包积液的穿刺、病理、生化等方面的检查。如果发现有暗红色的脓血,并且有组织学检查发现有肿瘤,建议转入肿瘤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出现草绿色的液体,并伴随着咳嗽,消瘦,疲倦,下午出现低烧,可能是肺部疾病。还有,如果有心包积液合并肺部感染,也要去呼吸科进行处理。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包积液通常可以进行治疗,但是能否治愈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通常心包积液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常用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药物、激素药物、抗结核药物等来进行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医生诊断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身体出现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去往正规医院就诊,积极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