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每次吃完奶都很用力,发出小

会员94049244 33天 已回复
宝宝每次吃完奶都很用力,发出小羊羔和吭吭的声音,脸通红,然后吐奶,肚脐眼本来已经好利索了,而现在成了棒棒糖大小一样的疙瘩,眉毛那起来一片黄黄的疙瘩,看起来很粗糙,脸上头上起来小红疙瘩,脸还是有点黄,吃了大概两盒茵栀黄颗粒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伯平 主治医师 固安县中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手足口病
已帮助用户: 3268
指导意见:家长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和图片,如果宝宝属于母乳喂养,考虑宝宝是母乳性黄疸,除了吃茵栀黄还需要停母乳72小时再喂母乳,其间喂奶粉,母乳用吸奶器吸收,以免导致回奶。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用0
关注
胡红梅 主治医师 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 二级
擅长:小儿脑瘫
已帮助用户: 24188
指导意见:你好,从你发的图片上来看,宝宝还是有点黄,建议给宝宝到医院查肝功能,如果黄疸值低于十五,给宝宝口服茵栀黄黄颗粒和妈咪爱退黄,如果黄疸值高于十五,给宝宝蓝光照射退黄,同时宝宝眉毛上的黄色疙瘩,有可能是湿疹,与宝宝自身的过敏体质有关,可以给宝宝涂抹尤卓尔,不要长期涂抹含有激素,对宝宝皮肤不好,如果你同意我的建议请您给我评价谢谢
有用0
相关问答

临床工作中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可因饮食及缺乏水分等,多种因素引起如上反应现象不适。合理规划饮食清淡,少食多餐易消化吸收为主。补充维生素水分,饮食多样化。可以给予健胃消食处理治疗,按时复查。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吃完奶就拉是不太正常的,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需要调整一下母体的饮食,尽可能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孩子应该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降低奶粉的浓度。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应该竖着抱起来拍嗝以后再放下。如果打嗝比较多,是在吃奶的过程中,边吃边玩等吃进了过多的空气有关系。可以给宝宝用热毛巾做腹部热敷,给宝宝做肚脐周围顺时针的按摩,促进肠蠕动。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吐奶是很多宝宝都有的现象,尤其是对于新生儿来说,如果不注意喂养方式,或是喂过后没有好好护理,就更易导致宝宝出现吐奶现象。疾病因素:宝宝吐奶有时可能是因疾病引起,如一些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就可导致宝宝出现吐奶现象。生理因素:宝宝吐奶多数为生理性因素引起。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宝宝每一次吃完奶都打嗝,首先应该竖起来把小宝宝的头部放到肩膀上面,轻轻地来进行拍背,通过拍打背部可以帮助小宝宝缓解吃奶后打嗝症状。宝宝吃完奶以后容易出现打嗝现象主要是因为宝宝膈肌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容易出现膈肌痉挛,所以在喂奶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避免吞咽过多的空气,随着小宝宝逐渐长大,胃小弯发育完善以后自然恢复。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宝宝吃完母乳就排便是正常的,但要根据每个宝宝的情况判断,要排除肠炎,可以到医院化验大便看是否有无肠炎。
宝宝母乳喂养的大便通常是黄色或金黄色,均匀呈膏状,带黄色粪便颗粒,偶尔稀带绿色,但是不臭有酸味。一天排便1-4次。若一天大便1次,突然增加到5-6次,可能是患有疾病,若平时大便一天4-5次,甚至7-8次,大便不稀,情况良好,体重正常则一般不是疾病。通常1岁左右会降至1天1次,根据年龄和饮食差异,排便次数和规律不同,母乳喂养的每天可能多达12次排便,长到2-3个月大时甚至几天都不排便。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