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39.5℃ 一次打了两针退烧 开了...

会员92655461 21 已回复
发烧39.5℃ 一次打了两针退烧 开了苦甘颗粒和复方乙酰水杨酸片 体温降到了37.5℃ 又上升到38℃ 反复两次 不退烧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扬扬 医师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急性胃肠炎,胃溃疡,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
已帮助用户: 48511
指导意见:对于你目前的情况体温达到37度5到38度左右就差不多了,只要不超过39度以上,对你的免疫力来说,有增强的作用,靠自身的免疫力最终能够压制入侵体内的细菌或者病毒的,所以不用再使用退热药物治疗的,必要的话还可以考虑洗个温水澡。
有用0
关注
贾凯君 主治医师 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内科 三级乙等
擅长: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肝炎...
已帮助用户: 51744
指导意见:你好,如果体温一直很高的话就要做一个血常规检查,看看是不是有细菌感染。如果有细菌感染的话就需要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有用0
关注
刘杰 副主任医师 濉溪县中医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及脑梗塞、脑供血不足
已帮助用户: 21819
指导意见:你好,发热原因多为感冒,但也有其它原因导致的发热,因此,发热最好是检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数量,如正常的,这样吃药就可以。因此考虑感冒病毒感染,用药如此,但不是治疗二次就可以体温正常的,还要多喝开水及休息,连续用药治疗三五天,就会有所好转。
有用0
关注
王婉 医师 河南省建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高血压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12113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病情分析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发热,建议注意休息,到正规医院查血常规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以应用玉屏风颗粒,柴胡口服液,头孢曲松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
有用0
相关问答

打完退烧针还发烧建议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受风寒着凉,退烧针并不治本,如果患者在注射退烧药物后,没有使用抗病毒,抗细菌,抗支原体等对症治疗,会导致反复发热。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可以使用退热外贴,用温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颈部两侧等地方。可以多吃一些富含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质食物,比如蛋类、海鲜、瘦肉等。蛋白质摄取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打了退烧针,体温一般不会立马降下来,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时间约为两个小时,需要时刻观察体温的变化,如果两个小时后体温还是没有降低,体内应该存在炎症,可以去门诊做个血常规检查,观察感染情况,对症治疗。

张永明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诊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与肺部结节。临床研究方向为慢性气道疾病。

宝宝发烧尽量不要打退烧针,因为宝宝的臀部肌肉尚未完全发育,打退烧针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如果体温在三十八点五摄氏度以下时,采用物理降温的措施,可以拿温水擦拭宝宝的手心、脚心、背部等易于散热的部位。在三十八点五摄氏度以上时,可以服用退烧药物,因为退烧药对宝宝有很大的副作用,在服用时严格根据医生提供的剂量服用。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发烧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结合分析,和医生检查确诊。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避免受寒着凉,适当多喝水。病程在一周到十天左右。加强护理!发烧可以口服药物降温治疗,治疗疾病和退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性感染,可以到医院化验一个血常规检查,以明确一下感染的性质和程度,必要的时候给予加用消炎的药物,或者是抗病毒的药物,体温超过38度5,可以退烧应用。

张永明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诊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与肺部结节。临床研究方向为慢性气道疾病。

腰疼发烧的退烧方法如下:
患者出现腰疼发烧的情况,要进行退热治疗。针对体温高于38.5℃的患者,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来改善症状,针对体温在38.5℃以下的患者,建议使用退热贴、酒精或温水擦拭等物理方式进行退热。其次要明确下引发腰痛的病因,如果是急性肾炎、泌尿系结石等肾病尤其的,患者需要进行抗感染、排石、止痛治疗。如果是由一般流感或病毒性流感所致,则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是腰背部骨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原因,需要进行抗肿瘤、止痛治疗。

刘凤岐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友谊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