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零时40分,我国著名外科专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北京医院名誉院长吴蔚然逝世,享年96岁。昨天上午,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告别厅举行,上千人赶来为他送别。据了解,吴蔚然教授曾在弥留之际留下遗愿,恳请医院尊重自然规律,不必采用“插管”等创伤性治疗以拖延生命。
99岁老友坐轮椅前来送别
清晨5点多开始,就陆续有送别者来到告别厅门前,他们身着素服,胸前佩戴着白花,等待着为吴老送别。早上7点30分,告别厅的大门缓缓打开。可以看到灵堂中央,吴老身披党旗,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
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曾这样评价吴蔚然:“从医数十年如一日,医德医术有口皆碑,一贯勤恳严谨,乐于奉献,坚持以病人第一,事业第一,党的利益第一。”
在送别的人群中,有不少八九十岁的老者,都是吴老的故人。99岁的赵景心是吴老在燕京大学时期的同学,已99岁高龄,行动不便只能坐在轮椅上。得知老友辞世,老人一早赶到北京医院。“太突然了,他照顾好了病人,却没照顾好自己。”去年两人曾见过一面,没承想却成为永别。
约20年没在家过春节
吴蔚然年轻时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等高等学府。1957年,身为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大夫的他,因外科技术娴熟而在医学界小有名气。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诊和手术。1973年,调入北京医院后,专职从事高干医疗保健工作。
为了做好医疗保健工作,吴蔚然每天早上7点离家,晚上7点回家。医院为了便于他中午休息,在他的办公室里安放了一张单人床,而他却在床上摆了上百本医学著作和学术杂志,中午坐在椅子上“啃”书本,追踪国内外医学新发展。哪怕是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一有时间就泡在病房里。
据他的老伴说,从1974年到1992年,吴教授从未在家里过过春节。有一次在北戴河出差时,不慎摔伤,脊椎压缩性骨折,院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回医院治疗和休息,但他穿上个钢条护腰带,疼得厉害了就吃两粒止痛药,一直坚持到出差结束。大家难以想象,一位长期患有颈椎病、两次脊椎骨折、做过一次胸部大手术的老人,怎么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和工作热情。
对上对下一视同仁
尽管吴蔚然接触的多是显赫人物,可他对普通病人仍然一视同仁。护士长孙庆云回忆说,1976年初,刚从护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她,突然患上结核性肠梗阻,因为合并有其他病症,住院治疗一个多月仍然没见好转。吴教授得知后多次到病房看望,并鼓励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时因工作需要,吴蔚然经常得去中南海,小孙疑虑对方没有时间为自己手术。吴蔚然安慰她:“你放心,我会专门安排时间为你手术的。”后来经过周密安排,吴教授抽时间为小孙做手术。从那以后孙庆云下定决心,要以吴教授为榜样,像亲人一样对待患者。
同许多人一样,吴蔚然也有自己的名片。他原先用了10多年的名片上只写着北京医院普通外科教授。近几年由于参加全国政协和卫生部的外事接待活动,才加印上了名誉院长和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的职务。而事实上他的头衔有二三十个之多,有的头衔还十分引人注目。
几十年来,正因为吴教授医术精湛、为人正派、作风严谨,使他得到了各种身份患者的信任。他曾给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疗、手术,曾守护周恩来总理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曾随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此外,他还多次为其他国家的元首诊病、手术。
弥留之际恳请医院放弃治疗
据了解,吴蔚然曾在弥留之际留下遗愿:“当我生命走向终结时,尊重自然规律,请不必再采用‘插管’、‘透析’、‘起搏器’等创伤性治疗以拖延无意义的生命。”
昨天,吴蔚然的孩子们在告别词中写道:“今天,您带着一生的尊严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们为有这样的爸爸骄傲。我们想告诉您,我们的一生,以及您身边许许多多人的一生,都因为曾经有您而更加美好。爸爸再见!”
文/本报记者 彭小菲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北京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