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急诊科,46岁的曾医生接诊了一位80岁老太,现症:呕吐、失语、头昏,既往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于是开了头部CT检查。报告未见颅内出血,家属认为是乱开检查单,过度治疗,于是患者之孙殴打医生。
这让我马上联想到我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我曾在急诊呆过一年半,有次夜班来一老年患者,主诉牙痛,查全口假牙,我下医嘱做心电图,家属很不高兴——牙痛让做心电图?这医生为了挣钱不择手段。结果示心梗,家属这才没话了,之后也就很配合地做抽血化验,检验结果支持心梗。
心梗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骨后上段、中段或心前区的窒息性、压榨性疼痛,疼痛剧烈,故称“绞痛”。但临床上千变万化,病人并不按照书本上的描写去发病,不典型的心绞痛很常见,比如胃痛(常与胃痉挛混淆)、左后背疼痛、左肩痛(易与肩周炎混淆),左上肢内侧痛并向无名指和小指放射,或向上放射至牙,糖尿病人可以无痛或仅有左上肢无力感……各种复杂,需要医生敏锐周到的观察和分辨。
所以,一般人遇到牙痛想到的是牙,而医生首先要排除心,排除了要命的病之后,再考虑不要命的病。该患者满口假牙,哪来的牙痛?再一问有冠心病史,那就必须排除——当时做一个心电图8块钱,医生没这8块钱又不会饿死,谁在乎?但患者没有这8块钱会死在回家的路上。所以,应该检查的,一定要查。
胃痛也一样,胃痛也是一个症状,一个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都需要医生去排除。如果一个急诊医生没有让胃痛患者去做心电图,那么有三种可能:一是他在问诊过程中确认可以排除,比如根据患者年龄大小、有无气短、有无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等,瞬间他已做出判断;二是他有思想压力,怕患者认为是乱开检查单,能省一事就省一事;三是刚工作不久,没有经验。但最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老师在学校的时候都会有讲到,实习的时候也会反复强调。
同理,一般人看见呕吐想到的是胃,但医生会在眼前秒放电影——急腹症、肝胆疾患、脑神经系统疾病……该患者同时伴有失语、头昏,三个症状加在一起,疑点更往脑部集中。尤其是失语,语言归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管,如果一个医生遇到“失语”只考虑到嘴巴和舌头,没有联想到脑,那是街头卖膏药的。同时,糖尿病常常并发心脑肾损害。作为医生,看到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又有糖尿病史,十个医生有十个都会条件反射性地想到脑,毫无疑问,必须排除——绵竹这位曾医生,其实是位有经验的好医生,46岁也正是行医的最佳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医生,既有经验,又有精力,伤害这样的医生,我真无语。
我相信这件事会给他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以后他如果遇到像我遇到的那种情况,他还会开心电图吗?开心电图,万一不是心梗呢?不开心电图,万一误诊呢?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领域的科学,实践性很强。医学的未知性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将要发生什么、下一步将会出现什么,医学的魅力也在于它的未知性,它总能吸引着人类产生无尽的好奇心,去探险,去求解,去寻找未知的世界,医学精神也就是探险精神,无探险精神也就抽去了医学精神的精髓。
我再举个小例子,比如我曾超量使用细辛,违反用药剂量规定,经与患者商量,患者愿意配合,结果也非常满意。但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的这种医疗环境下,我不敢。
尤其是涉及手术的治疗领域更是如此,在恶劣的医疗环境下,很难要求一线医生主动承担风险为患者寻求某种可能的治疗方案。规避探险性治疗,多少人会因此失去得救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恶意揣测、伤害医生,实在不可思议。
医学的未知性,还表现在医学各个领域中,需要医生周密思考,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步步排除。可是我们的医疗环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患者的孙子徐青,这样质问曾医生:“我婆婆肚子痛为什么要检查头部”,与当年质问我的那句“牙痛让做心电图?”何其相似,属于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思维,而这种思维方式,恰是医学大忌。
所以我建议外行,尤其是记者在报道实际病例的时候,最好不要对医学技术问题枉加指导,片面宣传,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延生出来的恶果,是常人无法估量的。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