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best for the patient?”(什么对患者是最好的?)这是武汉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邵永胜的座右铭。很多时候,患者只能靠沟通交流来认知疾病,医生该如何跟病人沟通?在邵永胜看来,技艺高超的医生除了医术精湛外,还要有敢于为病人冒险并承担风险的勇气:“当医生,就要给病人一次选择的机会。”
每次查房,邵永胜(中)都会耐心地向病人询问情况。
给病人一个安心的“依据”
85岁的严太婆患上了直肠癌,之前她曾做过冠脉搭桥手术,再开刀风险太大。家人左右为难时,邵永胜拿出一份翻译好的纸质资料,递到严太婆的儿子面前。A4 纸上中英文对照显眼处印着一句话:美国329家医院的70万例手术实践证明,术前使用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安全药物,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待家属仔细看完这些医学“依据”后,他又和太婆的儿子恳谈了近两个小时,详细讲解了病情、手术会用什么方法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我们提出任何疑问,他都一一耐心地解释。”家里人一致决定让太婆手术。
直肠癌根治术后,邵永胜采用国际最新“快速康复”理念,采取综合措施,没给老人上胃管,尽早拔除尿管,严太婆顺利康复。
为病人担一次选择的“风险”
53岁的刘先生患陈旧性心梗10年,冠脉造影狭窄75%,还有多种基础疾病。上个月他被查出胃癌,已经是局部晚期。辗转多家医院都被告知:冒险做胃癌手术,心梗极易复发,必须先做心脏搭桥,半年或一年后才能做胃癌手术。
绝望之中,刘先生找到了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邵永胜制定出详细的手术计划,与他交谈了4个多小时,刘先生被深深打动了。“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医生遇到高风险手术都往外推。邵医生却不怕承担术后不可预知的纠纷和风险。”
“等做完心脏手术再做胃癌手术,很可能病人再也没有手术的机会。”邵永胜说,先做胃癌手术,尽管医生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是却给了病人赢得了更多生命的时间。“作为医生,我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优化病人身体状况,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
给患者一份抗争的“勇气”
莫名吐血和排黑便,61岁的田先生前前后后住了3次院,一直没找到胃出血的原因。前不久他再次吐血,住进了该院胃肠外科。
胃镜检查发现,其十二指肠降部发现一个巨大肿瘤。“算了,我还是不做手术了。”得知自己反复拉血营养严重不良,还有低蛋白血症,手术风险较大时,田先生打起了退堂鼓,“与其手术丢了命,不如拖多久算多久。”
邵永胜知道后,请来了田先生的家人,详细地给他们分析了手术的风险和几率。“您还年轻,做了手术后就不会再出血了。”邵永胜跟田先生反复沟通了4次,田先生终于答应做手术。
打开田先生肚子后,邵永胜倒吸了一口凉气:十二指肠笔直地穿过肿瘤,像热狗似的,肿瘤足足有排球大,把腹主动脉等几条要命的大血管都粘住了。他冲出手术 室,将开腹探查情况如实告知患者家属。“是继续还是终止?”“请继续手术,我们信任你!即使手术失败,也不怪你。”田先生的女儿迅速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3分钟后,邵永胜又站在了手术台前。7个小时后,他顺利地将肿瘤、胰十二指肠、右半结肠切除剥离干净。“正是有了术前的充分沟通,才能让家属在危急时刻迅速做出抉择。”邵永胜说。
他温暖着“看不见”的患者
“从未谋面,隔着网络也能感受到他的温暖之心。”黄石程先生的舅舅得了胃癌,要做开胸手术。他上网搜索发现,邵永胜主攻胃肠道肿瘤的外科治疗,做腔镜手术很拿手,试着在网上咨询。令他意外的是,邵永胜每次都会耐心答疑。在他的建议下,程先生的舅舅放心做了开胸手术。
目前,他的个人网站访问量已超过70万人次,打开他的网页,病人的评价全部一边倒,个个交口称赞。
“未来,远程就诊必将是患者就医需求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现实中‘看得见’的患者,还是网络中‘看不见’的患者,都需要医生去认真负责地对待。”邵永胜说,只要是患者,医生就应胸怀爱心、责任心、同情心地去对待,成为相互信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