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生故事 > 走近“最美乡医”刘庆民

走近“最美乡医”刘庆民

收藏
来源:中国山东网 2016-01-13 16:11

中国山东网济宁频道1月12日讯 (通讯员 马士国 邵泽平) 雪后,天地静美,一片银白色的世界,我们文友一行3人,走近了位于山东泗水县城南苗馆镇的隈泉庄村,寻访远近闻名的“最美乡医”刘庆民。

隈泉庄这个行政村,因村西有一处常年奔涌的清泉——隈泉而得名。这里离泗水县城有三十多里,离镇政府也有三十多里路程,是一个纯山区的村庄。土生土长扎根山里的普通乡医刘庆民,医术精湛,深得十里八村村民们的称赞,县里、市里、省里的领导都来看望他,连国家卫计委的领导都被他的事迹所感动。

我们顺着一条进山的水泥路,沿着路上的指示牌,见到大门上挂着一个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苗馆镇隈泉庄村卫生室”,这里就是刘庆民的办公地点。

走进卫生室,有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正专心给一位老人量血压,他就是刘庆民。见到“最美乡医”,其实他很普通,五十多岁的年龄,古铜色的脸上流露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一副大山人的身板,看上去健壮有力,沉稳的举动,又让人觉得象见到了一位慈祥的老中医。就是他,在36年里,背着一个沉甸甸的药箱,在大深处,服务着8个村庄,近2000多人,天天和病人打交道,或步行或骑车,每年,近的村庄要步行上千里,远的要骑摩托车行程近万里,真算得上是他一个人每年要跑出一个“万里长征”。

刘庆民为我们每人泡上一杯浓浓的香茶后,就把近年来的经历,用纯朴的山里话,娓娓道来。

16岁那年,高中毕业后的刘庆民当上了一名山村教师,在村小学给孩子们教语文。在农村,70年代教书“先生”还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是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决定弃文从医。

那时山区的条件很差,没有医生,没有公路,山路弯弯又崎岖不平,村里的人要跑30多里的路到县城医院看病。1977年,村里有个孕妇难产大出血,情况很紧急,他和几位邻居抬着病人送到县医院救治,可是刚走到一半路程,因失血过多年轻轻的孕妇去世了,母子俩人就这样没了生命,亲人们的哭声回荡在大山深处。他目睹了整件事情,却无能为力,心一直在痛,好几个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想,要是当一名医生,学点华佗的本事,能治病救人,起死回生,这该有多好啊!说干就干,他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毅然辞去教师的职业,告别父母亲人,只身一人到三十里外的罗家湾村,拜师学医。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修炼,他掌握了乡村医生能做的基本知识。1979年,他用家里多年积攒的一点钱,购置了药品和器械,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诊所。为了更好地为村民看病,他还多次参加镇里、县里举办的乡村医生培训班。36年间,从把脉、问诊到开药、输液再到给孩子们接种疫苗,从内科到外科,从儿科到妇科,他渐渐成了村民们信任的“全科大夫”。36年来,他把每个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不论白天黑夜、不论风霜雪雨,总是随叫随到,足迹遍及周边的村村落落。

刚行医的那个年代,隈泉村没有摩托车,更没有汽车等交通工具。为了不让患病的老乡们久等,自行车成了他行医路上的亲密“战友”。他的第一辆自行车,是1979年从医伊始借了128块钱买的泰山牌自行车。粗算起来,到如今他已经骑坏了10辆自行车、8辆摩托车。他现在出诊骑的摩托车,是他的第9辆摩托车了。这些年,虽然身边的“战友”走马灯似的在换,可是他行医路上坚实的脚步,把山里的石头路磨出了光亮。路,让他跑出了“医爱之情”。

“村里年轻的男男女女相继走出大山去到大城市打工,他们的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中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山间田头干农活的,就是一些“6138部队”的人们,面对着弱势群体,没有个好医生怎么行?”他的话语里满是担忧,“当年那个孕妇难产而死的情景,我不想再见到!”现在,谁家有老人小孩、容易生什么病,他心里都一清二楚。他曾坦言告诉我们,自己也曾想撂挑子,不少朋友也劝他放弃这行职业。但山里父老乡亲们质朴的挽留,坚定了他的信念,“一个人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人一生之中,想做的事做了,就算成功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美乡医”的真诚和执着。

2010年4月,他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出了膀胱癌,手术后他在医院只住了一个月,就悄悄离开医院,回到山里忙着为乡亲们看病去了。有一次,他在帮一名老乡解除了病痛的折磨后,老乡对他说:“庆民,你天天行善积德,没白没黑的忙,千万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啊!”朴素诚挚的话语瞬间温暖了他的心。他回忆说,老乡的鼓励信任让他克服了患病期间不安的情绪,度过了那段人生的低谷期,也让他对乡医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坚持先看病后付款”。村民拿了药、打了针,都先记在账上,年终有钱了再结算。到2012年,积累下的账单达到1880张,总额约9万元。如今,他的账单10万元也要多,最早的欠账要从1979年算起。对于这些欠账,他从来不主动催要。那年,他被查出膀胱癌,动手术前家里的存款仅有4000元。可对于家人要点账的提议,他一口回绝。他说,“当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乡亲们过得不容易,愿意给就给,不给就永远不要”。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普通乡医的人间真情。

正像一首赞美乡村医生的诗里写到的那样:远志/是你行医的精德,当归/是你在乡的情愿;五味杂陈/乡民的笑/却是那甘草的清甜/看病发药打针/都由你一个人包办;说不清医治过多少人的顽疾/道不尽治愈过多少人的陈病;那一面面锦旗匾牌/是对你工作的肯定/你的言语行为/已经深深地留在/父老乡亲的心中。这不正是对刘庆民这位乡村医生的赞美吗?!

刘庆民的收入并不高,这几年患病的花销又大,家里已经入不敷出了,但他还是自愿承揽下了10多名孤寡老人看病所需用的钱。

说起刘庆民,邻里乡亲没有不知道的,就连六七岁的小孩见到他都能高喊出“庆民”的爱称。三和寨村74岁的老人侯玉刚说:“庆民人好医术好,来看病不是接就是送,没得说!”

从医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摔过腿、害过病、受过穷,刘庆民却始终不渝地尽职尽责、真心待人、贴心服务,心中只为了那份神圣的医德情怀!

刘庆民——隈泉村,他的名字连同他的村庄,有着写不尽的美,道不完的情,犹如冬季隈泉之水,甘甜而又温暖。

36年来,刘庆民扎根山村,心系山民疾苦,关心山民安危,才有了山里百姓的健康安全。36个春夏秋冬,天上的星星虽不言语,最清楚有多少个夜晚里,刘庆民披星戴月,为乡亲们送去款款深情厚爱。

刘庆民,我们的“最美乡医”!

蜿蜒雄伟的大山映衬着你那熟悉的身影;弯弯的山路镌刻下你那无私无悔服务乡亲的一串又一串脚印......

关键词: 医生故事 刘庆民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