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中的低压高吃什么药好

会员5155045 47岁 已回复
高血压病中的低压高吃什么药好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赵锋 主治医师 邹平县中心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儿科
已帮助用户: 87678
病情分析:
首先建议低盐饮食,低脂肪饮食。一定要禁烟,酒,避免情绪激动。高血压只能控制,不能根治的,必须长期坚持吃药啊。多吃芹菜,尤其是其根,可以有辅助的降压作用。
意见建议:
在当地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药 。原发性高血压的控制主要依靠药物,常用的有尼莫地平,卡托普利,北京降压O等。
有用0
关注
杨东银 河北省威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擅长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 101821
低压高,说明血管壁弹性差,从某种意义上说比高压高要危险。
治疗药物有:利尿类:吲达帕胺片,速尿,安体舒通等
钙桔抗剂:波依定,心痛定,尼福达(长效心痛定)等。
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洛汀新,科索亚等
有用0
关注
周小娟 护士 乐至县良安中心医院内科 二级乙等
擅长:
已帮助用户: 136018
首先建议低盐饮食,低脂肪饮食。一定要禁烟,酒,避免情绪激动。如果有高血脂必须同时治疗啊。这些都需要注意啊,否则降压效果不好。在当地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药 。原发性高血压的控制主要依靠药物,常用的有5大类: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效果不好的高血压需要联合使用降压药。高血压需要长期吃药,不能根治的,必须长期坚持吃药啊。多吃芹菜,尤其是其根,可以有辅助的降压作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的认定也就是对于高血压的一个诊断,目前对于高血压的诊断,主要是非同日安静状态下可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测得的血压值,高压大于等于140,低压大于等于90,方可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进行口服。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预防高血压有以下方式:
1、烹饪时不要放过多的盐,因为盐里含有丰富的钠元素,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2、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导致精神较为紧张,从而也会诱发高血压,建议患者及时调节心态,平时多出门与朋友交流,从而起到缓解精神紧张。
3、患者可以进行慢跑、快步走、游泳等体育锻炼,锻炼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提高心血管调节适应能力,稳定血压水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是判断其是否为单纯的高血压。单纯的高血压要看是不是原发性高血压或者是继发。
原发性高血压90%以上,治疗时要注意个人的饮食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多个风险因子。高血压患者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不要暴饮暴食,每日要限制食盐摄入3g。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脂,特别是肉类和肉类。平时要多食用新鲜的果蔬。平时要注意多做运动,促进血液的流通,增强血管的弹性。戒掉酒精,不要熬夜,要有良好的情绪。如果还是高的话,可以服用一些降压的药,还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脑、肾脏等器官的损伤。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通常指以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为主,且超过等于140~90毫米汞柱时,通常可判定高血压。
建议应正确测血压,并且非当天静息至少2~3次后,测得血压增高时方可诊断,而一经诊断后必须在医师指导下用有关药物进行对症处理,切忌随便停药。
高血压大部分是慢性病,可能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病情,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的病因很多,60%左右都是基因的问题,还与长期的情绪压力,兴奋,焦虑,噪音等有关系。
血压增高,还有年龄、生活方式等。要防止血压升高,首先要注意要有一个好的生活和饮食,平时尽量避免食用过量的盐,同时要注意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避免过量喝酒,避免摄取过量的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的发病率比较高,而且控制率也比较差,如果出现高血压的情况,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因为高血压会对靶器官造成损伤,导致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肾衰、视网膜病变等。高血压可分成三个级别:
1、一级高血压:140mmHg≤收缩压≤159mmHg,90mmHg≤舒张压≤99mmHg;
2、二级高血压:160mmHg≤收缩压≤179mmHg,100mmHg≤舒张压<110mmHg;
3、三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