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女儿也是新生儿黄疸现已换血治疗...

会员4296261 出生十五天 已回复
你好,我女儿也是新生儿黄疸现已换血治疗,今天医生打电话来说给我女儿做核磁共振的时候有点问题,具体的情况要明天到医院才能知道。我想咨询一下,做核磁有问题是不是就确诊为脑瘫了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陈涛 主治医师 邹平县中心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感冒,小儿肺炎,腹泻病
已帮助用户: 103872
您好,这个并不能确定一定脑瘫,只是有脑损伤的可能,注意积极营养神经细胞药物,配合综合的康复训练为好
有用0
关注
范增军 医师 河北邢台贺营医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对消化、呼吸、两性生活、生殖...
已帮助用户: 247495
指导意见:你好;新生儿黄疸,首先考虑是生理性黄疸, 多可以在2周内完全消失, 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适当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的水分和热能,及早排出胎便,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可以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祝您健康!
有用0
张宜龙 医师 内科
擅长:小儿脑瘫、脑瘫伴癫痫症及脑瘫引起肢体障碍等
问题分析:脑瘫发病多在出生前或婴儿期,病因有:产伤、新生儿核黄胆,脑缺氧;早产等。症状主要是肌张力增强,外展困难,重者可见肌肉强直、挛缩、关节保持屈曲姿势。轻者可见手的精细动作差,行走时脚后跟不能着地。此类患者多伴有语言发育及构音障碍以及斜视,约1/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抽搐及智力障碍。
意见建议:脑瘫治疗的方法:现在主要的治疗方法分几种,单纯康复训练,手术,中医治疗配合康复训练,还有细胞移植.从治疗方法来看,所有的治疗方法,都需要康复训练的配合.从效果看,中医配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相对会好一些.
有用0
相关问答

虽然换血治疗是有创操作,但实际上它的后遗症发生概率是非常小,常见的后遗症可能就是贫血,或者是有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因为换血途径是静脉换血,其静脉和其动脉同步换血以及周围血管同步换血法这些几种。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严重的需要换血治疗。新生儿黄疸指标高,主要就是使用蓝光射还有口服茵栀黄颗粒来退黄治疗,也可以输使用退黄的药物来治疗。主要是避免引起胆红素脑病,或者是核黄疸等严重的并发症。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人工肝血浆置换,通过人工肝机器将患者血液中的有毒成分包括胆红素过滤出来,同时把好的血浆、蛋白等成分输入到患者体内。另外还可以进行人工肝胆红素吸附,血液流经人工肝中的活性炭柱,可以有效的吸附胆红素,起到降低黄疸的治疗作用。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新生儿黄疸高可以通过输血的方式换血。
第一个是婴儿的输血方式,RH溶血症患者最好是与母体相同的RH系统,ABO系统与孩子的血型相同,如果急需,或无法找到合适的血源,可以使用O型血。如果是O型、A、B型的ABO溶血症,可以选择AB和O型的混合血,也可以选择抗A、抗B效价较低的O型血,也可以选择有明显的同型血,有严重的贫血、心跳不稳的情况。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黄疸超过342微摩尔/L,或血液中的胆红素低于342微摩尔/L需要换血,具体分析如下:
在临床上,应该对儿童的病理性黄疸进行适当的光照。如果在光疗法期间,如果病情持续恶化,并且持续恶化,并且超过342微摩尔/L,或血液中的胆红素低于342微摩尔/L,则需要及时更换血液。术后第2、4、6小时,并每6小时继续观察儿童的尿量、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清胆红素等指标,以便及时进行治疗。换血后儿童易发生继发性的感染,甚至导致败血症,需要及时处理治疗。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新生儿有黄疸用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不好,需要新生儿换血治疗。这个费用大概比较高,算下来在1万-2万左右。不过治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孩子胆红素只是偏高一点,没有必要换血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