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从前天晚上下半夜开始拉肚子,而且还有点发低烧,上午去儿童...

会员162970224 0 已回复
小儿从前天晚上下半夜开始拉肚子,而且还有点发低烧,上午去儿童医院医生说是秋季腹泻,回家吃了药:有蒙脱石散,甘草锌,胃蛋白酶散,还有一种双嘧达莫片,吃晚饭的时候又有点发烧了,因医生没拿退烧药便自行买了吃,便好了,可腹泻还是有,凌晨4,5点又发烧了,又吃了药,早上到现在一直都还在拉,好像还有点像痢疾了,怎么吃药没见好,反倒厉害了呢?请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该怎么办才好啊?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朱翠华 主治医师 莱芜市中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湿疹、腹泻、消化不良、新生儿...
已帮助用户: 4
你好,你这种情况主要考虑是肠道病毒感染所至,退烧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抗病毒防止脱水等对症治疗,建议你不要自己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宝宝在腹泻期间是可以喝奶粉的,但是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如果是对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腹泻,那么是不可以喝奶粉的。如果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腹泻,都是可以喝奶粉的,但是要注意奶粉的量要减少。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小儿秋季腹泻可以用安痛定、地塞米松、利福平等药物来进行灌肠治疗。
利福平对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痢疾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拉肚子导致的腹部疼痛,可以通过服用安痛定来改善。通过灌肠可以缓解腹泻,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尽量选用一些有止泻作用的药物,例如蒙脱石散。建议小儿到儿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控制病情。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秋季腹泻可喝胡萝卜汤,胡萝卜汤具有促进大便成形的作用,可以喝焦米汤,焦米汤具有吸附止泻的作用。小儿秋季腹泻可能与细菌感染、饮食不洁、生理性腹泻、饮食不当、食物成分过敏、天气变化等因素有关。
建议:平时要注意保暖,注意腹部保暖,多喝水,避免脱水,饮食卫生,餐具消毒,吃饭前用开水烫一下。有些妈妈可能觉得加一些糖,孩子会更喜欢吃,但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不能添加糖,否则会加重腹泻。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2岁的孩子在秋天腹泻时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食物,比如米糊、米汤、面条、白汤、馒头、饼干等,避免给孩子食用蛋白质、脂肪含量高的食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品,以免引起孩子的腹痛、呕吐、腹泻等。
2岁小儿秋季腹泻一般与受凉有关,家长应注意及时给孩子增添衣物避免受凉。如果症状长时间没有好转,应及时就医检查。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孩秋季腹泻即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可能自愈,但仍需相应护理,若病情较严重则不能自愈,需尽快就诊。
1.可能自愈:秋季腹泻者多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若症状较轻,一般能自愈。但仍需及时调整饮食、生活方式,以促进机体恢复,如清淡、流质饮食,适当补水,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活动,以缩短病程、促进自愈。
2.不能自愈:严重秋季腹泻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如肠炎、肛周炎、贫血等,通常不能自愈。需尽快就医诊治,如遵医嘱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盐酸洛哌丁胺颗粒等药物。
小孩发生秋季腹泻时,采取干预措施的同时做好清洁卫生,对餐具、杯具、衣物等用品进行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两岁的孩子得了秋季腹泻,一般是由于轮状病毒肠炎所引发,孩临床表现可以为发热、呕吐以及腹泻等症状,腹泻大便次数较多,大便量较多。一般呈现黄色稀水样便或黄色蛋花汤样便,孩子极易出现脱水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的出现。孩子的胃肠道非常的虚弱,在饮食上可以食用一些清淡好消化以及易吸收的食物。推荐的有米糊、米汤、面条、白汤、馒头、饼干等,不要食用牛奶、鸡蛋、肉、鱼虾等食物,这类食物能够增加孩子胃肠负担,不利于孩子腹泻的恢复。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