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高血压突然血压降低

会员42234936 57岁 已回复
冠心病高血压突然血压降低左心室肥厚主动脉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畸形今天突然头晕平时有高血压今天一量低压70高压100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李定刚 主治医师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脑血栓,腔隙性脑梗死,脑血管病
已帮助用户: 22710
问题分析:血压突然下降要考虑1.药物的作用.2.心功能衰竭.3.冠心病发作(心肌梗死)等
意见建议:建议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药物原因可以调整,后两者比较重,要积极治疗的
有用0
关注
蒋平芬 医师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禾市镇增庄卫生所内科 一级丙等
擅长:内科,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比较擅长
已帮助用户: 17154
问题分析:你好,你可能是冠心病、左心室肥厚、主动脉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畸形等疾病而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所造成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头晕等症状的出现。
意见建议:乐观心态,应该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建议去医院做一个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必要时留院观察。
有用0
关注
高媛 辽宁中医药大学内科
擅长:高血压 糖尿病 冠心病以及神经内科疾病等等
已帮助用户: 43618
问题分析:您好,请问患者还有其他的症状吗?例如呼吸困难或者下肢水肿等等,根据您描述的情况来看,患者血压突然降低的话,考虑有可能是由于心功能不全,也就是心衰引起的,因为心脏不能够有效的射血了,所以血压才偏低,
意见建议:这个情况建议到正规医院心内科就诊,目前需要进一步进行心脏彩超+左心功能检查,看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正常,如果偏低的话,就提示有心衰,需要住院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冠心病高血压降到多少130mmHg、80mmHg合适。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特点是体内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以上。高血压是一种以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和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对于有高血压的人,目前的推荐是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长期服药来进行控制。平时生活中要注意的是要吃好喝好,少吃高盐,少吃脂肪。
戒烟,戒酒,避免情绪激动。建议吃些清淡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像西红柿、芹菜、黄瓜、紫菜、木耳、海带、苹果、橙子、西红柿、西瓜、香蕉等,都能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病人进行辅助治疗。另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早上起来空腹饮用一口冷开水,可以多揉揉脖子和耳后的降压沟,让自己的血压稳定下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一般不会引起高血压。
在临床中,大部分冠心病患者都不会引发高血压。但是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如果狭窄超过了50%,甚至超过70%造成重度狭窄,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患者交感神经活跃会反射性地诱发血压升高,但这属于应激性的高血压。不过长期的高血压,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加速动脉硬化发展,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就可能导致冠心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有高血压患者不能捐献血液。
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心脏的血管会出现抽搐,从而造成一暂性的心肌供血不足,从而造成心绞痛。高血压患者伴有不正常的血脂,通常会出现血液循环和血脉的不正常。高血压患者在献血后会出现低血压、血液循环迟缓等情况,会导致血栓的形成。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了一些药品以后,也不能进行血液透析。即使是血压稳定了,但由于血液中的变化,很可能会导致血管危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长期冠心病还可导致高血压。
冠心病这一状况要求主动进行细致排查,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得到了明确的诊断,然后积极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要经常复查,更要注意休息,饮食不宜过油。冠心病的患者要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保持情绪的稳定,不能长时间的处于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如果出现升高的现象,及时就诊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以及高血压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冠心病通常与遗传基因异常相关。一般情况下,有冠心病、高血压的父母,其孩子患这种病的机率要比没有患高血压的父母高5倍,因此,冠心病和高血压并不一定是遗传性的,但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此外,高血压还与抽烟、喝酒、工作压力、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