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做过L4-L5髓核摘除术,术后还好,就是腰腹肌无力量,...

会员2 21 已回复
三年前做过L4-L5髓核摘除术,术后还好,就是腰腹肌无力量,很容易劳累,尤其久坐久站后,现做CT了,腰椎间盘突出L3-L4膨出L5-S1突出,不知牵引能否缓解,或有无其他好的疗法?
医生回答共5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夏大中 主任医师 湖北大中骨病医院中医科
擅长:专治骨病风湿病及疑难顽证
已帮助用户: 64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因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症,临床腰腿痛最常见原因之一.
发生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肝肾虚损,筋骨失养,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外因是跌仆闪挫,气血淤滞,,寒湿内侵阻遇经脉(即损伤,劳损及寒冷)等,
本病易发于20-40岁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5-80℅,40岁以上的人约占20-30℅,临床上以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为最常见,95℅以上临床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部活动受限,步态拘谨,严重者不能平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部CT可确诊并了解突出程度.
治疗:1.非手术治疗①中药内服,外用以补肝肾壮筋骨,祛淤行气,通经止痛,祛风散寒,标本同治 ②牵引,按摩,手法,复位
. ③针灸,理疗以通经止痛缓解症状
④硬膜外腔封闭疗法
2.手术治疗:只适用于经过严格的非手术疗法无效而确诊的病人,或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或中央型突出或膨出者,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3-5%。中医保守疗法一般采取膏药外敷、中药内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等功效,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用0
贾彦梅 主任医师 百姓医院
擅长:中西医结合
已帮助用户: 4169
你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问题是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及随之而产生的神经根周围无菌性炎症。治疗的关键是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无菌性炎症的化学刺激,且不增加病人痛苦。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对不同的患者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治疗。轻的话可以采用牵引,理疗,红外线,推拿 按摩治疗。如果严重就需要手术。 你一定要睡硬板床。饮食上要多补钙,多晒太阳。注意不要太劳累,静养很重要。如仍有疑问请点击查看医生信息,其中给我的诊室留言,我会尽快回复的。最后祝早日康复!
有用0
医生会员
擅长:
建议你一定要睡硬板床。可以牵引,理疗,红外线,推拿 按摩治疗。 或手术。
有用0
相关问答

肌无力主要是指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易疲劳,劳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可缓解,一般病情比较严重,病程长,且难治。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控制病发率,延长病情的恶化程度。治好比较困难。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症状就是四肢无力,在生活中常表现为,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减轻,严重的患者甚至行走都无力,连穿衣和梳头都要找别人帮助,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症状,然而不少患者认为是劳累的缘故,而错过了早期的治疗。这些重症肌无力的症状较为常见。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出现了传导障碍引起的一种病变。主要表现就是全身性的肌肉或者是局部的肌肉出现容易疲劳,尤其是活动后加重。早晨起床的时候症状比较轻,当晚的时候症状比较重。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重度肌无力不能治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在急性发作期,通过服用药物使发作尽快结束,在缓解期,服用些药物避免重症肌无力的复发,重症肌无力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是通过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较易受到自身免疫相关抗体的攻击,出现病情加重。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重症肌无力影响寿命,如果发生了重症肌无力这时就会出现呼吸肌麻痹,而表现为呼吸困难。如果不进行积极的人工呼吸或者是呼吸机辅助呼吸,就会出现生命的终止。重肌无力的在发病期要积极的治疗。可以做手术,有的虽然没有胸腺瘤,但在胸腺周围的脂肪组织内存在微腺瘤的也不少见。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应该注意自己的用药物进行治疗,应该是能够有效改善症状的,重症肌无力,主要是因为身体自身免疫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乙酰胆碱抗体的出现,从而出现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可以考虑积极的进行药物调理和治疗。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