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火旺所致失眠,手心发热,烦躁,怎么治疗好?

会员18731262 35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阴虚火旺所致失眠,手心发热,烦躁,怎么治疗好?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吃什么能治好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黄宽忠 医师 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已帮助用户: 10480
问题分析: 您好,根据您的临床症状,失眠,手心发热,烦躁,初步判断为中医的阴虚火旺证。
意见建议:建议您服用知柏地黄丸合枣仁安神颗粒调理,忌食辛辣,避免熬夜。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有用0
关注
王银贺 邢台医院内科
擅长:神经内科、呼吸内科
已帮助用户: 43610
问题分析: 你好,手脚心发热与中医的阴虚,肝热,血热,郁热,瘀热,湿热,或植物神经紊乱等有关.找中医辨证配合用中药治疗。
意见建议:应忌食辛辣剌激食品,忌油腻,忌饮酒,忌海鲜,忌腥荤及发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舒畅等。
有用0
关注
付强 个人诊所内科
擅长: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
已帮助用户: 964
问题分析: 你好,阴虚火旺证是由于肾阴亏虚、阴不制阳导致阳气偏亢导致心慌、失眠、手足心热、盗汗等不适症状。
意见建议:治疗阴虚火旺证原则是滋阴降火,一般用六味地黄丸调理就可以啦。
有用0
相关问答

阴虚火旺引起的失眠,建议用中药治疗。同时可以用花类药物,如玫瑰花、玳瑁花、凌霄花、合欢花等,代替茶叶泡水,也可以缓解失眠。
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烦内热、急躁易怒。部分患者可出现口干、口苦、舌红、少苔等症状。玫瑰花、玳瑁、合欢、凌霄花等花药,具有疏肝解郁,不伤阴的功效。在平常喝水的时候,它们可以纠正肝郁、脾虚、阴虚的症状。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阴虚火旺引起的失眠主要是因为阴血不足,所以心火过盛,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患者可以从保健的角度练习一些静态气功。比如睡前可以静坐20-30分钟,这样可以更好的安神养心,这样失眠就会好起来。

2、白天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锻炼,比如练八段锦等。这种保健对夜间失眠有好处,尤其是阴虚火旺的失眠。

3、从食补方面,可以用滋补的药物,如红枣、当归、枸杞等。

4、如果以上方法不够好,可以适当使用中药。比如天王补心丹,是阴虚火旺的较好方剂。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使用。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阴虚火旺所致的牙痛可以服用败火消炎类的药物进行治疗,平时要注意比较温热的东西都是不能吃的,油炸的食物也是,牙疼期间就吃点清淡的白粥之类的食物,这样降火比较快。

王燕主任医师中医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常见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肺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擅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眩晕,耳鸣,失眠,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水肿,尿频,便秘等。

阴虚火旺型失眠可以通过日常护理、药物调理等方式缓解症状,具体内容如下:
1.日常护理:阴虚火旺型失眠需要做好日常护理,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物过于辛辣刺激,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可以听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有助于睡眠。
2.药物调理: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六味地黄丸、谷维素,复合维生素B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改善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症状,有效地帮助恢复身体健康。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一般情况下,阴虚火旺失眠,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日常管理等方式进行调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当阴不足,阳气相对旺盛,虚热内扰心神,就会出现失眠的症状,也有可能伴有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状,所以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滋补肝肾、滋阴降火。患者可以服用知柏地黄丸来调理,效果比较好。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志,避免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阴虚火旺会引起失眠。
阴虚化旺是身体阴阳失调、阴气不足造成的,患者一般会出现焦虑、焦虑、夜间睡眠盗汗、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因此阴虚化旺会引起失眠。对患者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和生冷油腻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增加营养物质的需求,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早睡早起对失眠大有帮助。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