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怎么用药治疗?

会员48804 25 已回复
发生于感冒后,有轻度耳痛,怎么用药?
医生回答共5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竞 医师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妇科
已帮助用户: 100824
你好
建议(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有用0
关注
许广超 医师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 两性健康
已帮助用户: 103114
您好:
你的情况可以口服甲硝唑+龙胆泻肝丸+阿莫灵进行治疗。
有用0
北京建国医院耳鼻喉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建国医院
擅长:善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疾病,尤其在治疗慢性鼻...
呋嘛滴鼻液滴鼻,咽鼓管吹张。
口服抗炎药,抗感冒药,多喝水,注意保暖。
有用0
史朋辉 医师 石家庄
擅长:擅长内科 儿科 妇科 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已帮助用户: 7778
你好;你的情况可以口服罗红霉素片和感冒胶囊治疗。
有用0
医生会员
擅长:
你好这个你可以进行点滴治疗的,平时注意耳朵千万不能进水了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来说, 预防儿童中耳炎,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预防感冒,家长做好预防感冒的工作,尽量减少感冒的次数,避免感冒发烧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2.注意清洁,家长应该避免宝宝耳朵里面进水,比如洗头、洗澡时谨慎,避免耳朵进水,安抚宝宝情绪,避免宝宝哭的时候眼泪流进耳朵里。如果耳朵进水比较造成耳膜穿孔并引起宝宝中耳炎。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产妇中耳炎需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如果孕出现了中耳炎的症状,首先需要到医院耳鼻喉科进行检查,明确中耳炎的类型,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比如,患者的炎症较轻,临床症状也不严重,就可以采取定期观察,保守治疗的方式。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安全药物进行治疗。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儿童中耳炎是否比较严重,是取决于孩子病情的发展阶段。
在早期,并不是特别严重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服用消炎抗生素类的药物以及外用滴耳液来进行治疗,基本上都能够起到治愈的效果,但是如果比较严重的话,尽量采取静脉输液的方式,甚至采取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情况下,八岁之前的孩子容易患有中耳炎,这主要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如流感、喉咙发炎等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不合适的挖耳朵,造成了中耳粘膜的急性发炎,或者是宝宝在洗澡时,不洁的清水流入到了耳朵里,造成了局部的发炎。在诊断为中耳炎的时候要多吃白开水、清淡饮食、不吃零食、避免受寒着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服用一些消炎、抗菌的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头孢地尼片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耳区胀痛、耳内闷胀或堵塞感、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属于中耳炎。加强了自己的听力。孩子们通常会有听觉反应或不能专心。出现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表现,当鼓膜穿破后会出现脓汁从耳朵里流出来,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
建议中耳炎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等药物来治疗,改善中耳炎导致的耳鸣、耳痛等症状。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幼儿鼻窦炎和中耳炎要同时治疗。
鼻窦炎要控制感染,用足量、足疗程抗生素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为主,疼痛剧烈的适当用镇静药或者镇痛药。持续发热不退可以用退热药,用生理盐水或中药冲洗局部。改善鼻窦引流可以用中医中药针灸治疗。用1%的麻黄素药物滴鼻,一天两次,一天一两滴,可以改善引流。可以通过改变体位改善通气引流减轻头痛,中耳炎治疗慢性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用药抗生素水溶液,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进行药物治疗,骨膜大穿孔会影响听力,耳朵干后大概两个月修补鼓膜或鼓室成形。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