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刮痧的作用有哪些

会员272161 已回复
拔罐刮痧的作用有哪些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常见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肺病,脑...
刮痧、拔罐的作用与其功能相似,但稍有区别。
1、刮痧:对身体表面的皮肤进行刮痧,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效果。对血瘀、火毒的病人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拔罐:主要有走罐和油罐两种方法,走罐是将药液涂抹在身体表面,然后在身体表面来回摩擦,效果类似于刮痧,但是效果要比刮痧更好,可以让皮肤吸收一些凸起。但是,一些比较狭窄的地方,比如前臂,是不能走的,因为它的作用区域很小,不能被吸住。油罐是指将罐子固定在一个位置,保持10-15分钟,起到祛风、祛寒、祛湿的功效。
有用0
相关问答

刮痧的作用是除湿驱寒、平衡阴阳等,拔罐的作用是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等。
一、刮痧
1、除湿驱寒:刮痧可以排除肌肉血脉中的风寒,起到除湿驱寒的作用。
2、平衡阴阳:刮痧可以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二、拔罐
1、提高免疫力:拔罐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的作用,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提高免疫力。
2、缓解疲劳:拔罐可加速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精神系统,缓解因精神紧张而引起的疲劳。

宋观礼副主任医师中医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感冒咳嗽、鼻炎、冠心病、胃炎、体质调理、亚健康

先刮痧还是先拔罐没有固定的规定,两者可以共同进行,互相配合疗效更佳,但是不能在同一个部位进行。因为无论是刮痧还是拔罐对局部皮肤都有一定的损伤,在同一部位进行另一种操作会加重皮肤损伤,进而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刮痧是中医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祛风除寒、湿热等外邪,活血通络,解毒祛瘀的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外感疾病,对疼痛性疾病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还可以用于美容、保健等方面。拔罐具有温经、活络、活血、祛风散寒、服药化脓的作用。可治疗肩背痛、风湿性麻痹、胃痛、腹痛、腹泻、痛经、面瘫等。注意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高烧病人、孕妇不宜拔罐。

王燕主任医师中医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常见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肺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擅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眩晕,耳鸣,失眠,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水肿,尿频,便秘等。

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来选择,拔罐和刮痧都适合在夏天进行。拔罐和刮痧都有疏通经络和排毒的作用,都是夏天比较常见的中医疗法啊,对疏风散寒和行气活血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具体哪个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拔罐有拔罐的好处,刮痧有刮痧的好处。不同体质和症状的人所选择的调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建议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去选择拔罐或者是刮痧。

王燕主任医师中医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常见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肺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擅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眩晕,耳鸣,失眠,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水肿,尿频,便秘等。

通常情况下,刮痧后可以拔火罐。具体内容如下:
刮痧和拔火罐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因为刮痧其实是祛除表面的淤血,而拔火罐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两者可以互相配合,甚至可以用多条经脉同时进行。刮痧和拔火罐是中医理疗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活血化瘀、排毒祛湿的功效。刮痧拔火罐具有调理阴阳、疏通经脉、清热消肿的功效,对风湿、颈椎病、肩周炎、感冒、发热等病情都有很好的疗效。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通常情况下,刮痧拔罐能减肥。
刮痧能够达到局部瘦身的功效,还有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的作用,适合单纯性肥胖的人。并且如果有肩周炎、颈椎病的患者,刮痧拔罐还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拔罐减肥一般通过负压作用,可以刺激各个器官,促进胃肠蠕动,激发各脏器的功能,改善消化功能,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加快减肥。刮痧拔罐减肥的主要取穴肺俞、膻中、脾俞、肾俞、中脘等。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刮的话会失眠。
有些患者可能会接受拔罐治疗,因为拔罐也会引起疼痛,引起失眠。对这种患者来说,如果是短期失眠,通常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如果患者拔罐后长期失眠,就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找出失眠的原因。患者出现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精神负担过重会导致失眠。对于这种患者,可以用药物控制情绪进行治疗,可以用药物改善睡眠,建议患者对失眠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