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用药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会员652592 已回复
胰岛素的用药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潘永源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
胰岛素是一种生物胰岛素,用于降低血糖,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使用胰岛素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注射位置:胰岛素需要注射到肌肉组织中,因此正确的注射位置非常重要。应该选择皮肤柔软,没有受伤或感染的区域,如大腿内侧、手臂内侧等。同时,应避免在肌肉发达区域注射,如臀部,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
2. 注射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糖水平,医生可能会建议逐渐减少胰岛素注射频率,而不是逐渐增加。此外,注射时间也需要合理安排,避免在注射后数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或大量进食。
3. 剂量控制:胰岛素剂量的调节对于控制血糖非常重要。应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确保剂量合适,不会过度使用或引起副作用。
4. 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的一部分是为了控制饮食。患者需要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并注意控制饮食量,避免过度饮食和肥胖。
5. 记录记录:患者需要记录注射胰岛素的频率、剂量、饮食和运动等信息,以便于医生进行合理的血糖控制。同时,记录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胰岛素用药护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注意注射位置、频率、剂量、饮食控制和记录等方面,以获得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
有用0
相关问答

老年痴呆用药护理注意不要让病人自行服用,避免服用过量或不足。
护理人员要按时、定量地给予病人药物,并留意病人服用后的反应。有时候还需要与病人进行交流,以获得病人的信赖和使用。老年痴呆病人需要的药物基本是一成不变的,居家护理人员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因老年痴呆症病人的记忆减退,增加了药物在家中照护时的困难,使病人无法自行服用药物。老年性痴呆症病人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有疾病或者经常因为幻想而产生不合作行为,因此家属护理人员要做好与病人的药物交流工作。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心肌梗死的用药护理有以下几点。
抗血小板药,如果有心肌梗塞,需要口服阿斯匹林、阿斯匹林、加氯吡格雷、降血脂稳定剂,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扩冠药物,属于一种属于硝酸酯类的药物,不需要长时间的口服,这种药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心绞痛。ACEI和被他受体阻断剂都能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但如果心肌梗塞的病人,可以减轻心脏负担,逆转心室重塑,从而延长病人的寿命。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部分孕妇患有糖尿病,为了控制血糖,必要时可能需要打胰岛素,主要是肌内注射。
孕期患有糖尿病的孕妇要注意饮食和锻炼,如果出现了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就需要进行胰岛素的治疗,从低剂量的胰岛素,三餐之前使用短效胰岛素,在睡觉之前使用中长效胰岛素。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控,并依据其结果来调节其剂量。只要平时注意饮食,可以使用激素来调节,让自己的血糖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怀孕时注射胰岛素是根据孕妇的血糖数值,对症采取的相应治疗措施,避免孕妇血糖过高,对孕妇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不会造成危害,无需过于紧张。
孕期注射胰岛素期间要合理控制饮食,避免摄入含糖量过高的食物。患者应个人血糖数值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整用药物剂量,避免血糖过高或者过低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孕妇身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若血糖过低,孕妇会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的症状。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门冬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的区别是,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胰岛素,降糖作用持久,门冬胰岛素属短效胰岛素,降糖作用快速但持续时间较短,临床上此两种胰岛素常常相互配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胰岛素过量致死没有具体的数值。如果胰岛素使用过量,导致急性低血糖,患者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饥饿感、乏力、头晕、出冷汗、心慌等。如不能及时补充葡萄糖,血糖继续下降,会使脑细胞缺糖,损伤脑细胞,导致低血糖脑损害,出现嗜睡、精神失常、行为异常等,直至昏迷,如果低血糖昏迷超过6小时,会引起不可逆转的脑损害,甚至脑死亡。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