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会员647163 已回复
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对心脏性猝死的处理主要是及时发现,及时识别,及时实施基础心肺复苏、高级复苏以及电除颤。
一、急症治疗
对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的处理主要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心肺复苏需要一整套协调的措施,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即组成5环生存链,包括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搏骤停后治疗。生存链每个环节的成功依赖于前面环节的效果。
二、药物治疗
1、建立静脉通道后,给予肾上腺素静推,可每隔3~5分钟重复。
2、根据病情情况给药,如血压偏低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心律失常如室速可给予胺碘酮、利多卡因,心动过缓可给予阿托品;酸中毒可给予碳酸氢钠。
三、手术治疗
大多数存活下来的心脏性猝死患者需要采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施行抗心律失常手术,包括室壁瘤切除术及射频消融术。
有用0
相关问答

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法有可能多种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生存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成功取于前一步的影响。
3精粮,多吃的粗粮,长期精粮,可服维生素B1补。静脉通路建立后,静推肾上腺素,每次3-5分钟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口服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心律失常可以口服利多卡因、胺碘酮、利多卡因等;如果是酸中毒。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1.前驱期:很多病人出现心脏骤停之前会出现几天或者几周甚至几个月前驱症状,表现为心绞痛发作,气急或者心悸加剧,容易出现疲劳。
2.发病期:心绞痛发作时间较长或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头晕。
3.心脏骤停期,意识全失或伴短阵抽搐,呼吸间断成叹息样,昏迷,瞳孔散大。
4.生物死亡期:发生室颤继而至心室停搏或直接发生心室停搏时,机体各器官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最后导致死亡。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如果出现心脏性猝死的情况,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判定是否有昏迷、有主动脉不再跳动的情况,并立刻进行心脏按压,以100次/分钟的速度进行心脏按压,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一直到患者恢复了神智,瞳孔缩小,心跳恢复,呼吸恢复。同时要建立血管通路,保持血压,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心、脑、肾等器官。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脏本身的因素,最常见的是心肌梗死,尤其是大面积的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在短时间内急剧的心脏缺血,而造成大面积心肌坏死,导致心脏收缩力的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全身的供血出现障碍,各个器官出现障碍,最后导致突然猝死。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脏性猝死,一般都是以基础心脏病为基础,再加上相关的诱发因素而导致的。吸烟、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方面都是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饮酒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加速血管的收缩,降低心脏的供血能力,同时酒精也会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二者共同作用,会加剧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最终导致猝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范各种风险因素,以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就是心脏瞬间停止跳动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猝死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在6小时之内,目前公认的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即急性冠脉综合征。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