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皮手术拆线后需要用祛疤膏吗

会员14586350 24 已回复
前几天去做了双眼皮,然后要去拆线了,拆线后需要用祛疤膏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杨晓楠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美容 三级甲等
擅长:精细面部注射美容:肉毒素(除皱、瘦咬肌、瘦小腿)、...
已帮助用户: 582
双眼皮手术拆线后使用疤痕膏的话可以修复淡化眼部疤痕,促进伤口的愈合。双眼皮手术做完5-7天拆线,为了缓解疤痕增生情况,有些求美者会选择使用祛疤膏。刚拆线可能存在部分创口没有闭合的情况,创口闭合以后使用祛疤膏,主要是为了修复淡化眼部疤痕,预防眼皮的增生,淡化手术的痕迹,辅助眼部褪红,促进伤口的愈合,并且大大减少留疤的概率,从而使眼部恢复到最佳状态,让眼部的皮肤色泽正常且光滑如初。所以目前来说,做完双眼皮手术术后拆线后使用祛疤膏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在做了双眼皮手术后的恢复期间,要注意忌口和休息,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同时也要注意眼部卫生,不要随意涂抹护肤品以免刺激眼部创口影响恢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情况下,祛疤膏对于新鲜的疤痕有较好的淡化作用,并且如果在瘢痕形成初期使用祛疤膏,可以帮助减轻局部的瘢痕增生,淡化颜色,改善形态。
女性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祛疤膏,比如激光治疗、瘢痕修复等,需要严格使用祛疤膏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淡化效果。不过,要知道去疤并不能去除疤痕,只是让疤痕变淡的更加模糊。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硅酮膏的祛疤原理主要是改变疤痕组织促使创面恢复。
使用硅酮膏可以尽可能的改变疤痕组织结构,促使创面得到快速的愈合,有利于防止受损的上皮组织细胞再次增生。遵医嘱使用硅酮膏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疤痕皮肤的水分过度流失,同时也可以保持局部皮肤湿润,对疤痕的愈合是十分有效的,通常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出现新增疤痕的时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疤痕修复期间要保证创面的干净清洁。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积雪苷霜软膏等祛疤膏比较好用。
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的主要成分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可以有效地抑制纤维细胞的活性,软化结缔组织,进而实现淡化和祛除疤痕的目的
2.积雪苷霜软膏:积雪苷霜软膏的主要成分是积雪草总苷,具有促进创伤愈合的功效,可以消除皮下局部血肿,还能改善胶原蛋白合成,使胶原蛋白再次填充受损的皮肤组织,进而实现祛疤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烧伤或严重创伤未愈合前不宜使用此药物。
用药期间,建议求美者注意患处的清洁,避免用手触摸和抓挠,还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皮肤恢复。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通常情况下,祛疤膏用后,如果护理得当,可能不会脱皮,反之则会。具体分析如下:
1.不会脱皮:如果患者的疤痕护理得当,没有出现局部皮肤干燥、皲裂等情况,通常在使用祛疤膏后是不会出现脱皮的现象的,患者不用担心。
2.会脱皮:如果患者护理不当,局部皮肤较为干燥,且不注意卫生,祛疤膏用后,可能会对局部造成刺激,进而导致表皮脱落。
在恢复期间,注意饮食,饮食要求清淡,不能吃辛辣刺激类食物,包括麻辣小龙虾、烟酒等,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患者在出现疤痕增生的问题时一般是可以涂药膏来进行去除的。祛疤后患者还应该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疤痕增生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引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积雪苷霜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祛疤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出门注意防晒,可以涂防晒霜、打伞,能够减少太阳的照射,预防黑色素沉着。平时不要抓挠患处,以免继发感染。

王晓彦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天坛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红斑、光敏性皮炎、虫咬皮炎、色素异常性疾病、药疹、结缔组织病及性病的诊治。擅长各种皮肤肿瘤的病理诊断。

通常情况下,祛疤膏真的有用。
祛疤膏的类型比较多,主要包括硅酮霜、除疤膏等,都是有一定效果。将祛疤膏涂抹在皮肤表面,直接作用于疤痕部位,可以促使比较小的疤痕逐渐淡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祛疤、预防疤痕增生等目的。但若是面积较大的疤痕,祛疤膏见效很慢,建议选择进行激光治疗,该方法是利用激光的光热作用,气化、消除不平整的部分表皮或者真皮,并促进皮肤组织的修复。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