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引起恶心呕吐

会员9844341 33岁 已回复
偏头痛引起恶心呕吐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从 医师 贺营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糜烂性胃炎,肝炎,习惯性便秘
已帮助用户: 272407
指导意见:偏头痛属于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以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病原因和遗传因素、内分泌和代谢因素、饮食与精神等因素有关,药物可使用麦角胺等,配合一些谷维素、维生素B1等,避免过度的紧张,注意休息,
有用0
徐林香 医生会员 林香卫生室妇产科 一级丙等
擅长:不孕不育 子宫肌瘤 阴道炎
已帮助用户: 82888
病情分析: 偏头痛发生可能与食用含酪氨酸的食物有关,如乳酪、巧克力、啤酒及高脂类食物,应尽量少食或不食上述食物。忌食辛辣发物及烟酒。宜食清淡可口、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应保持大便通畅。
有用0
关注
王海龙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
擅长:内科常见病 多发病 如支气管炎 高血压 心脏病等
已帮助用户: 145056
指导意见:考虑是血管神经性头痛,胃蠕动减慢反流引起的,可以服用正天丸,吗丁啉治疗,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有用0
关注
高国静 医师 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 二级
擅长: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痛经
已帮助用户: 340253
指导意见:可以适当吃点吴茱萸汤与香砂六君丸主要是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止痛的。平时忌辛辣,保持心情舒畅。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偏头疼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生、易激惹、嗅觉恐惧、疲倦、恶心、呕吐等。
一般的症状有三个阶段,第一个症状是头痛;第二个症状是偏头痛,在偏头痛先兆同时或者随后出现一侧颞部和髋后搏动性头痛,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完全的头痛。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明确具体的情况,必要时可遵医嘱口服布洛芬来缓解症状。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当偏头痛严重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此时自然表现仍不可抵挡,是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别太紧张了,其发作经过如下,发作后进一步治疗。
通常伴恶心呕吐为偏头痛较严重,顽固偏头痛,或病史相对较长,数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妇女们就出现了上述现象,也不必太过紧张,不需要太紧张,若要将偏头痛作为一个整体治愈,头痛症状均能得到缓解、解除,恶心呕吐症状首先减轻。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偏头痛可能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慢性青光眼、鼻窦炎等原因引起的。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是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慢性青光眼、鼻窦炎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布洛芬缓释胶囊、萘普生片等。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偏头疼是一种在一侧或两侧颞部重复出现的、有视觉和体觉先兆的搏动头疼,在发病之前往往伴有恶心、恶心等症状。与遗传、内分泌、饮食、药物、精神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患者的一方或两边的额叶上可能会出现周期性的脉搏头疼,建议患者要有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压力过大、预防亚健康。确定引起头疼和减轻的原因,并尽量避开。比如要少吃一些刺激性东西,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的饮食。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偏头痛会导致耳鸣,还有一部分患者起病前出现精神障碍,乏力,呵欠,食欲减退等症状、浑身不舒服等症状,女性经期,酗酒、空腹饥饿也会引起痛苦。
头痛大多慢慢恶化,反复出现单侧或者双侧额颞部酸痛,搏动性,疼痛持久时伴有颈肌收缩,会使病症复杂化。常伴恶心,呕吐,怕光,怕声,多汗,浑身不舒服等症状、头皮触痛等。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偏头痛。
偏头痛通常表现为一侧的头部胀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如果经常吃药的话,可能会增加很多副作用。血压骤升时,可导致头痛,头昏。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时,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了。但高血压所致偏头痛通常表现为全头胀痛,闷痛等。平时应更加关注血压的改变,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原则。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