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的最佳治疗方法

会员116601246 5岁 已回复
女宝宝4岁半了,前两天体检发现小儿疝气。昨天带她去检查左侧一边有,B超单子还没拿到,就是会阴部偏大。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黄伟煜 主治医师 三明市第一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发热,咳嗽,营养发育,腹泻,厌食,呕吐,皮疹,...
已帮助用户: 130378
建议手术治疗。可以的,通过网站预约挂号就诊就可以的,及时就诊看看。
有用0
郝丽霞 主治医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门诊部内科 其他
擅长:肺炎,感冒,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7328
指导意见:你好,孩子的情况考虑由于疝气引起的临床症状,一般来说如果不严重的话可以避免福呀增大,采用疝气带治疗改善病情,一般来说症状即可改善,如果出现疝气的坎顿或者疼痛的话最好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请为我的回复做评价。
有用0
相关问答

小儿疝气最佳治疗方法一般是手术。
儿童疝气的最佳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儿童6个月至6岁半内最好做手术。通常,6个月内可能可以自行愈合,如果6个月后仍不痊愈,就需要外科手术。手术时间过早或太迟的话,都是不好的,6个月内会有一定的自愈几率,而且免疫功能低下,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6岁半以后就可以做手术了,这会对儿童的身体和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儿有疝气时一定要避免哭闹,以免加重疝气,若有严重的哭声,要及时就医,有可能是疝气引起的嵌顿。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疝气长期不能完全消失,应采取外科治疗。小儿疝气是由于腹股沟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腹内压力升高,小肠、网膜等进入这个鞘状突,就形成了疝气。小儿疝气长期不消失,可以采取手法复位、按摩、疝气带、药物治疗或外科治疗等治疗。目前,外科治疗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儿童疝气的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开放性手术,需要在腹股沟内找到疝囊,然后进行结扎。另一种则是微创手术,这种手术通过腹腔镜进行,创伤少,恢复快,是最常见的一种。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疝气治疗的最佳时间一般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
因为疝气手术要在全麻下进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器官逐渐的成熟,可以减少全麻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小儿疝气具有一定的的自愈能力。因此,一般观察到一岁半以后如果没有自我修复或修复失败就要进行手术治疗。
疝气是由于腹腔内的内容物通过局部皮肤薄要处向外突出形成,疝气随时可能掉入阴囊或者突出脐窝。如果形成了嵌顿会导致肠坏死,而且嵌顿的时间越长肠坏死的几率越大,还能够造成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因此,在疝气嵌顿时要随时进行急诊修复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患儿腹股沟管较短,约一厘米。婴幼儿出生后6个月内腹股沟管还有可能自行愈合,故6个月内可进行观察。
如果6个月后疝气仍然没有改善,父母应选择孩子身体情况最好时及早手术,以免因孩子哭闹、大便、活动等原因造成疝内容物骤然凸出而形成嵌顿疝、出现无法弥补的风险。
小儿疝气应尽量等孩子生长后后再治疗,采取手术的时间,一般需要医生来确定。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指指末端末节外侧,推两分钟,用大拇指和食指的边缘,按一条直线,按一百到三百次。
大拇指和食指在大拇指的外侧推了两分钟,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这个穴位上推了三百下。还可以揉外劳宫,外劳宫位于手背正中,正对着内劳宫,手法是揉捏,将指尖放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或者穴位上,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揉动,操作方法是用大拇指揉外劳宫,揉100-200次。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3岁小儿疝气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手术。如果疝气发作比较少,也可以带疝气带保守治疗。
3岁小儿疝气自愈的概率特别小,所以一般无法保守治疗,需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手术治疗。3岁小儿疝气手术一般需要全身麻醉,因为孩子天生好动,无法配合治疗,儿童还在逐渐发育,所以不适合用修补片来治疗。一般是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或者缝合手术。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