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17天婴儿吃完母乳总是从鼻子呛奶怎么

会员109295553 1岁 已回复
出生17天婴儿吃完母乳总是从鼻子呛奶怎么出生17天婴儿吃完母乳总是从鼻子呛奶怎么回事?孩子吐奶的时候感觉可痛苦伸脖表情看着看难受!用吃点什么药吗?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范志忠 副主任医师 淮北市人民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3576
你好。平时每次喂奶量少点,喂慢点,喂奶后注意拍背,睡时侧卧位,可能会有改善。
有用0
关注
寇春晓 主治医师 垦利县人民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母婴...
已帮助用户: 4584
指导意见:你好,这种情况先排除病理性原因,一般是喂奶姿势不对导致,如宝宝吃奶太急吸入过多空气,宝宝过于饥饿时吃奶,喂完奶后20分钟不要频繁改变体位,以免溢乳。
有用0
关注
张菁菁 主治医师 本溪满族自治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门诊部妇产科
擅长:妇产科
已帮助用户: 23110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您的描述,一般出生后三个月之内的孩子,胃肠道发育不完善,是比较平直的,很容易出现吐奶的情况,建议你喂奶后不要直接把孩子放平,也不要孩子喂奶之后大动作移动孩子,比如给孩子换尿布,一定要给孩子在喂奶之后进行拍咯,一般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三个月后胃肠发育完善,吐奶的情况自然好转,您评价
有用0
相关问答

婴儿呛奶后会剧烈地咳嗽,这个时候一定要把宝宝平躺下来,脸朝向一侧,以免吐出的奶向后流入呼吸道。再就是用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宝宝的口腔内,伸到深入的咽喉处,将里面的奶水迅速地清理出来,或者家长直接口对口,用力吸出宝宝呼吸道内的奶水,然后用棉棒清理宝宝的鼻孔。如果宝宝没有呼吸或脸色变暗,说明吐出的奶水已经进入了气管,应该马上将宝宝俯卧在家长的膝上,用力拍打其背部四五次,直到咳出来为止。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婴儿从鼻子里呛奶是因为小儿的胃处于横位,所以出现漾奶及呕吐的症状。给宝宝哺乳后竖起宝宝并拍背,待宝宝打嗝后放下宝宝,期间养成按时哺乳的良好习惯,少食多餐。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呛奶了应该:让宝宝侧卧,防止吐奶的现象,防止奶液流入气管。也可以将其俯卧在腿上,有利于气管内的奶引流出来。刺激孩子哭或者是咳嗽,拍打背部,有利于气管内的奶液咳出。四、喂奶的时候要适当的注意一下,不可强迫孩子吃奶。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宝宝呛奶可能诱发吸入性肺炎。
呛奶易使奶入气管而不能流出,若久而久之,奶积存于气管内易发炎而引起肺炎。症状以喂乳呛咳为主,乳汁从口腔、鼻部排出,并伴有气急、紫绀,严重时引起窒息。母亲喂完孩子之后要多拍拍孩子的背,这样有利于空气的排泄,并尽可能地侧睡。
如果呛奶过多引发肺炎,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排出奶液,并采取一定的治疗,控制病情。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婴儿在出生后数个月会发生呛奶,可以用手轻轻拍打孩子,看看是否有了正常的呼吸,如果有正常呼吸就算没事。
后可以让宝宝直立着,用手在宝宝的背部轻拍,可以减轻呛奶的症状。孩子要是没有其它表现,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如果孩子呛奶,面部会变得通红,会感到窒息,可以用手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让孩子的气息平稳就可以了,不用太过担忧孩子的呛奶。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发生呛奶后不要惊慌,要观察宝宝的哭声和面色,如果只是咳嗽而不是脸色发紫,应立即停止喂奶,让婴儿侧身,用中空手掌拍打婴儿的后背,清除奶水。出现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的情况。
如果以上步骤均已完成,婴儿仍无反应,应立即用力拍打婴儿的背部或挤压其脚掌,以使婴儿因感觉到疼痛而哭泣,哭声表示婴儿能呼吸,氧气进入肺部,避免缺氧。
在上述抢救过程中,应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准备送往医院抢救。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