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高血压患者可能是遗传现

会员99370736 35岁 已回复
您好我是高血压患者可能是遗传现在低压120高压150吃了很多药就是不降现在吃厄贝沙坦片和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但有时不管也
补充提问:
症状:记忆力减退,头痛,血压升高 最近一次血压值:160/120mmHg 平时血压值大约:150/110mmHg 吸烟:10年,20支/日 饮酒:偶尔,10年,1两/日 家族史:高血压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彭祖红 护师 新兴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房颤动,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低血压,心肌梗...
已帮助用户: 7926
指导意见:高血压,服用药物控制不好,平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熬夜,可以换药治疗,饮食清淡少盐少油。
有用0
关注
尹克金 医师 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脑血管病,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周围神经病...
已帮助用户: 1742
指导意见:那不行,血压控制不理想会出现很多问题的,不行再加一种CCB类药物试试,比如氨氯地平
有用0
关注
杜建 医师 漳县杜建个体诊所中医科 私人诊所
擅长:滴虫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外阴炎,急性盆腔炎,妇科...
已帮助用户: 70285
指导意见:如果血压长期不降,就不一定是遗传,需要考虑是否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建议最好就诊检查,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查明原发病,对症治疗,有利于恢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患者定期使用降压药物,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推荐低盐低脂饮食。
此外还需要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忌吃高盐,高油、高热量食品。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肾脏功能。如煎炸、烧烤之类食品。此外还可以选择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品如面包,糕点等。做饭尽量用蒸煮。这样不仅能降低胆固醇含量还可以减少食盐的摄入量。盐摄入过多,易造成水钠储留,引起血压增高。食盐过量会造成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几率提高。脂肪类摄取过多,易导致冠脉粥样硬化,增加了心脑疾病的发病危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患者不能吃海鱼。
可以多吃一些含脂肪含量低的淡水鱼,不能食用海鲜,也不能食用各种海鲜,要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日常生活中要控制盐的摄入,要多摄入高质量的食物,适当的摄入高质量的蛋白质,适当的补充钙和钾,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戒烟戒酒,要科学的饮食,多吃一些粗粮杂粮,水果,豆制品,瘦肉,鱼,鸡等,多食用植物油,少吃猪油、油腻的食物,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有高血压的人可以多食用一些桑椹,这是由于其含有大量的有效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胡萝卜素等,对于眼部的保健作用非常大
。另外,桑葚子也可以起到预防血管硬化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高血压病人要注意避免食用过多的食盐,同时要注意适量的食盐摄入,做到低盐、低脂、低胆固醇。
平时要注意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果、忌烟忌酒、节食减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患者也会出现血压低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就是为了弥补体内血流障碍而被动增加压力,维持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也就是说,在动脉狭窄,肥胖等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高血压患者只有在高血压的情况下,才有足够的血液供应。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突然下降,就会导致身体重要器官缺血,血压低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年龄偏大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变低血压考虑可能是降压药物过量服用或搭配不合理,血容量不足,疾病等因素。
1、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时会导致血压出现下降的问题,此时需要输液来进行治疗,必要时需要使用升高血压的药物,如多巴酚丁胺。
2、如果降压药物过量服用会导致血压出现下降,或者患者搭配降压药物种类过多,会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的问题。
3、血容量不足,如患者存在严重的呕吐或者腹泻时,也会导致血压出现下降的问题。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患者能吃地瓜,具体分析如下:
红薯是一种很好的滋补食品,对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病人都有很大的好处。高血压患者首先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低盐、低脂、清淡为主,尽量不要吃高胆固醇、高热量、高盐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另外,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戒烟,喝酒。如果生活质量良好,配合药物进行规范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